画蛇添足不可取
昨天是周末,女儿早早的写完了作业,就差作文的抄写了。女儿喜欢在电脑上打草稿,修改完之后再抄在作文本上。平时孩子都是独立完成的,可上周写了一篇《我的家乡》,估计有很多同学写的不行,老师就让再重写。女儿有点紧张,一定要让我帮她修改。
我的观点是孩子的路要靠自己走,写作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不能依赖于家长的修改,可看到孩子渴望的眼神,我只好象征性的坐下来,看了一遍,发现女儿写的还是不错的,虽然不能说完美,但大致把家乡最有特点的地方着重点了出来,除了指出几个错别字,我没做任何改动。
小丫头看我不做大的修改,疑惑的看着我:“妈妈,您仔细看看呗!”我头也不回地说:“我有事要出去,你赶紧抄吧,写的挺好的!”
等我办完了事回到家,赫然发现小丫头还在抄写,心头“忽”的冒出一股气,一拱一拱的,一会儿冲到头顶,一会儿冲到喉咙口,似乎在寻找最合适的出路。
猫爸这个时候恰如其分的出现了:“哎,干嘛呢?怎么到现在还没抄完?来,我看看,是怎么回事。”说着,把我推出屋子,凑到女儿跟前:“哎呀,这个句子可是不通顺呀,什么叫一条大河,河是自然形成的,那是人工湖,是人工建造的,还有这个桥的描写,这怎么能是石拱桥的结构呢……”听到猫爸那轻声的分析,我觉得自己太爱冲动了,孩子这一个多小时也没闲着,可惜都是无用功,多余的修改直接影响了作文的质量。
怎么样能让孩子明白这点呢?如果我帮她把多余的删掉,自然是最快最直接的解决办法,那下次怎么办?我还能帮她吗?考试时怎么办?更可怕的是孩子如果失去自信,觉得妈妈不修改就写不好作文了,那不是得不偿失吗?不,我不帮忙,我只要让孩子明白,作文并不是比喻形容词越多,文章越长才越精彩就好了。
拿定主意,努力赶走那股火气,我才走进屋子,猫爸还在耐心的劝女儿:“你看看,原本很简洁的句子让你改的像小说一样复杂,意思也变了……”真的觉得,猫爸的“溺爱”有时极大的纠正了我的急性子,虽然他有点“过分”爱护孩子,但出发点是可以理解的。
我拍拍女儿的头,拉起她的小手,来到客厅,坐在沙发上,女儿懵懂的看着我,我抚摩着她的长发说:“宝贝,妈妈给你讲个成语故事吧!”女儿勉强的笑着点了点头:“什么故事呀?”我说:“讲完了你给起个名字吧。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邻居。邻居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到嘴的那壶酒。”这个故事女儿曾经读过,很快就明白了我的意思,红着脸说:“妈妈,我知道了,这是〈画蛇添足〉,多余的东西不如不要,不然就会弄巧成拙,我要撕了再抄!”
半个小时以后,我再次来到小屋,女儿的文章已经恢复了原来的“面貌”,简练的语言突出了家乡郑州的特点,文章不长,但很有说服力,像一个导游正在向游客介绍自己的家乡一样,我心里乐了,宝贝,妈妈不是不想帮你,而是自己的成长自己做主,自己的心思自己知道,像雅朵儿老师说的那样:自己的手写自己的心啊!
回过头来,反思自己的引导是否有问题,孩子读书时抄写了许多好词好句,我曾说过要利用这些让自己的作文更出彩,可我是不是没说要用在最合适的地方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我曾不经意间说过孩子的文章写在本子上太短,孩子的潜意识里就想让自己的作文长点再长点;我想放手让孩子独立写作,可没考虑到在孩子需要时,我应该及时肯定……女儿,尽管你的“画蛇添足”浪费了时间,还起了反作用,可你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妈妈觉得也是进步,你要知道:写作是积累,是灵感,是真实,是感受,是别人无法代替的!
妈妈的收获也很大,“拔苗助长”使不得,“画蛇添足”更不可取!妈妈不做你的导演,妈妈想做你最忠实的观众,等待欣赏你的任何作品!
〈音乐生涯〉
她想谈钢琴,
手却够不着琴键。
当她的手好容易能够到琴键,
她的脚却够不着地面。
当她的手终于能够到琴键,
脚也够到了地面,
那架老钢琴她却不再想弹。
这是〈阁楼上的光〉的一首小诗,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我们非要说她无法完成,当她可以自己能行的时候,却失去了信心和兴趣!下面是我和猫猫仿写的:
写作之路
她想写小说,
想的却太简单。
当她的想象好容易丰富,
她的时间却挤不出来了。
当她的想象终于成熟,
她的时间也够用,
那个小说却再也不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