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商朝(我给儿子讲历史14)
自古红旗多薄命,至今犹忆女将军。妇好30岁的时候,由于生孩子而不幸去世。妇好的丈夫武丁十分悲痛,你征战来我休闲,你戎边来我宣传,待得夫人得胜后,夫妻双双把家还。血色中的浪漫、战火中的爱情,就这么远去了,不禁让人唏嘘。
说完了商朝的美妇,再说一说商朝的美食,也算是满足一下你这个小吃货。
中国菜全世界闻名,“民以食为天”,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得好。最早象征最高王权的“鼎”,就是用来煮肉用的器具,而宰相的宰就是分肉的意思,也就是说谁当宰相谁来分肉,可见吃是多么的重要。
在青铜器出现之前,人们认为最高级的美食就是烧烤。点一堆火,搭个木架子,把肉插到杆子上,一圈人坐着,看着肉油滋滋地响着,一脸的幸福。随着餐具的发明,蒸、煮、腌等各种烹调手法被发明出来,极大地满足人们的味蕾。
而推动中华美食向前发展的,首推前面提到的多面手--伊尹。他的厨艺本来就很高,自从辅佐商汤后提升更加迅速。这时,饭食有了主食、副食之分,热菜、凉菜之别。
主食主要是面条。这时人们已经不是简单地煮麦仁了,而是可以磨成面,抻成条了。稻米在大禹时已经从南方传入中原,但还不是主食,人们的胃还不太习惯。
副食就丰富了。有汤,“伊尹汤液”天下闻名,至是什么配料和配方,现在已无从知晓。有酒,这时酿酒技术比夏时更高,酒精度更高,武丁的大臣有一个叫毕的,因为喝酒伤了身体,甲骨文中有“毕酒在病”的文字。当然这时的商朝人还学会了酿造果酒,在河北藁城的商城酿酒作坊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桃、李、枣。
这时不可能有葡萄酒。因为葡萄是以后面的汉朝时由西域传入中国的。“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蒲桃就是现在的葡萄。
商汤是世界上最早的冰激凌发明者。他雇佣了94个壮丁为其准备冰冻牛肉和山羊酸奶。这帮人负责在冬天取冰,保存到夏天使用。
关于中国的饮食,西方人对我们很不屑,尽管认为很好吃,但是比不上他们的分餐制卫生。其实我们从商朝开始,就已经是分餐制了。
安阳殷墟出圭的陶鬲,其容量只够一人一餐之用。到周朝,怎么吃饭上升到了国家规定的高度,进入了《周礼》。孔子在《论语·乡堂》中说:“席不正,不坐。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史记》中著名的鸿门宴,项羽、项伯、范增、沛公、张良都是一人一桌。
后来什么不分餐了?为什么变成了众人围坐,手抓这种不文明动作自不必提,更有甚者,经常为了抢到好吃的而大打出手。什么时候中国人变得这么不文明?
主要原因是,秦汉、隋唐时西域一带的少数民族,比如说匈奴,也就是现在很多欧洲人、中亚人的祖先,把餐桌、餐椅传入中国,桌子更大了,椅腿更高了,这样就把他们围坐而食的方式传到了中国。当时西域的这帮“老外”被统称为“胡人”,这种吃饭的方式被称为“胡坐”、“胡床”。
“胡吃海喝”,这个词是怎么来的?是不是也是这样来的?
特别是到了元朝,到了中原的蒙古人本来就习惯了吃大锅饭,对分餐十分反感,进一步推动了合餐制的形成。
社会发展到现在,我们不必自卑于合餐制,也不必拘泥于老传统,可以采取分餐的方式,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用公筷的方式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