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分析,适应变化》案例分析星期一,市一中的王老师接到了一个任务,下周去对口支援学校清河中学讲课,总共两
《精心分析,适应变化》案例分析
星期一,市一中的王老师接到了一个任务,下周去对口支援学校清河中学讲课,总共两个课时,要求完完整整地讲完《石壕吏》。王老师没有去过清河中学,只知道这是市辖的大桥县清河乡的一个乡办中学。这次上课是在该校的唯一一间多媒体教室上示范课。
晚上,王老师开始备课。尽管她给自己班的学生上过《石壕吏》,但她觉得,不能照搬原来的模式,于是她把课文重新梳理了一遍。《石壕吏》是杜甫的代表作“三吏、三别”之一,通过描述夜晚石壕村抓丁的凄凉故事,控诉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要知道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通读并背诵全文,理解课文中的字词,还要能从字里行间体会战乱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和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含蓄、悲婉的艺术风格,逐步培养起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短短一首诗,有这么多错综复杂的目标,如果不理清楚,很难设计后面的教学活动。于是王老师决定使用思维导图(mind map)工具,对目标进行分析,用树状图来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能一目了然了。
王老师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教学目标分成“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大部分。首先确定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就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里的基本知识包括故事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古风”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杜甫的艺术风格,新出现的词、句的含义;基本技能方面,一是要在阅读别的诗文时,也能读懂本课中出现的生字词,即活学活用本课的生词,二是要能分辨出古诗文中的虚写部分和实写部分。王老师一边分析一边画着思维导图(图1)。画完了知识与技能目标,王老师开始画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阅读和欣赏古诗文的能力;最后分析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们要能体会到差役的凶恶、老妇一家的不幸,体会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体会到作者忧国忧民又无可奈何的厚重感情。这是教学的难点,和平时期的学生怎样才能感同身受地理解字里行间那种凄苦、无奈的感情呢?
其时恰逢伊拉克局势比较紧张,王老师立刻上网找到了一组新闻图片,有伊拉克百姓流连失所的情景,也有美国阵亡士兵家人迎接遗体回国时痛哭流涕的情景。王老师打算第一堂课用这些图片来做课程导入,在学生情绪调动起来后,自己范读课文,讲解新字词;然后让学生自己朗读数遍课文,最后请学生谈谈阅读感受。第二堂课再做内容的深度分析。
周一一大早,王老师就赶到了清河中学,校长迎上来非常抱歉地告诉她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坏了。王老师只能靠讲述伊拉克战争的故事来导入课程了!第一堂课上下来,王老师发现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学生们似乎都还没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无论是听自己读课文,还是听学生自己读课文,都有那么一些心不在焉、似懂非懂的样子。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就是因为没有看到直观的图片吗?怎样才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呢?看来要多了解一下这些学生。于是在课间休息期间,王老师有意地请校长谈了谈这些学生的情况。
校长说:这群孩子大多来自乡镇和农村,由于乡村孩子上学普遍比较迟,尽管他们才上初二,年龄却和市一中高一、高二的学生相当,抽象思维能力已经较强。平时住校,没有电视看,了解新闻主要通过学校的广播站。王老师恍然大悟:难怪他们对于伊拉克局势没有什么反应呢。校长还谈到:虽然生长在农村,生活环境比较闭塞,学生的知识面比城里的学生窄,但是求知欲很强,这个班的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也是同年级最好的。听了校长的简单介绍,王老师有主意了。
上课铃再次响起,王老师走上讲台,开始第二堂课教学。仍旧是从故事导入,这次讲的是解放前老家村里一个农民被国民党抓壮丁后投水逃脱,九死一生的故事。然后王老师问学生:“《石壕吏》同样也是抓丁,但它描述的故事与老师所讲的故事,有哪些地方不同?你有没有发现一些不合常规的地方?”同学们开始紧张地翻着书,思考着。一会儿,有个学生怯生生地答道:“抓丁都是抓年轻的男人,这一家已经没有年轻男人了,为什么还不放过呢?”紧接着又有一个学生问:“老妇为什么要主动提出跟差役们走,去服役呢?差役们为什么那么着急呢?”看到学生们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王老师很高兴,让学生们思考,学生们有的说:“年轻男子都被抓光了,所以要抓老人和妇女。”有的说:“老妇淳朴,怕连累别人,无可奈何,只好主动要求和差役走了。”又有个同学问:“既然说‘夜投石壕村’,也就是作者正在村里投宿,他为什么没有被抓走呢?”这个问题问得很好,王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家所在的村子的环境,想一下当时的情境,有个学生说:“作者和老翁一起跳墙跑了,农村一般人家的院墙很矮的,外面也比较好躲藏。”另外一个学生表示反对:“既然逃走了,那怎么清楚地知道这一晚上发生的故事?老妇是为了保护投宿的客人而主动要求跟差役走的,这样就不会进屋搜查了,要不然,说家里没男人,谁信。”看到孩子们想象的翅膀已经展开了,王老师趁热打铁,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差役、老翁、老妇,当堂模拟故事发生的情景。孩子们都很活跃,表演也挺尽力,但是中间暴露出他们对一些词句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角色扮演结束后,下课前王老师纠正了一些理解性错误,并再次温习了生字词,总结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请指出王老师列出的目标分别对应布卢姆目标层次的哪一层?
答: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1、知识目标中的“了解杜甫的生平和主要代表作”,“简单了解创作背景:安史之乱”,对应布卢姆目标层次的“知道”层次。
2、知识目标中的“准确理解字词句的含义”,对应布卢姆目标层次的“理解”层次。
3、技能目标中的“活学活用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对应布卢姆目标层次的“运用”层次。
4、技能目标中的“分辨出古诗文中的虚写部分和实写部分”,对应布卢姆目标层次的“分析”层次。
(以上对应目标层次分析,学员们均相差无几;以下对应目标层次分析,学员间有较大差异。)
5、过程和方法目标中的“获得怎样读懂古诗文的方法,获得怎样体会诗文包含的思想感情的方法”,对应布卢姆目标层次的“综合”层次。也有的学员认为对应的是“运用”层次,如果把学到的“怎样读懂古诗文的方法”应用于新的情境,则有理由认为是“运用”层次;但从王老师的目标表述上来看,“获得……方法”,重点在于“获得”,相当于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即“综合”层次;如果对应“运用”层次,表述为“练习怎样读懂古诗文的方法”更为恰当。
6、过程和方法目标中的“提高古诗词阅读和鉴赏能力”,对应布卢姆目标层次的“运用、评价”层次。理由是阅读能力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得到提高,鉴赏能力更多指向对材料(如论文、小说、诗歌、研究报告等)做价值判断的能力。也有的学员认为对应的是“综合“层次,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
7、情感态度价值观中“体会老妇一家的不幸、差役的蛮横,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体会作者忧国忧民又无可奈何的感情。培养关注民生、关注现实的情感。”,对应布卢姆认知领域目标层次的“综合、评价”层次和情感领域目标层次的“接受、反应”层次。
二、王老师在分析教学目标时,采用了什么方法分析教学目标的?
答:常用的教学目标分析方法有归类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法。
王老师在分析教学目标时,主要采用了“归类分析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教学目标分成“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大部分。他使用思维导图(mind map)工具,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并用树状图来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能一目了然。为了帮助和平时期的学生感同身受地理解字里行间那种凄苦、无奈的感情,王老师还采用了“信息加工分析法”,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安史之乱,另一方面准备讲述伊拉克战争的故事和图片来导入课程。
三、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时,除了使用思维导图工具,还可以使用哪些软件来分析?请对比这些软件支持教学目标分析的特点。
答: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时,除了使用思维导图工具,还可以使用Wrod、PowerPoint软件。第一次学习使用思维导图(mind map)工具,阅读案例后,认为思维导图工具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时有它的独到之处。Wrod、PowerPoint也能画层次结构图,但不如思维导图直观便利,但Wrod在文字处理上有它的优势,PPT在演示功能,给学生展示教学目标时很直观,可以弥补思维导图的不足。
四、案例中,第一堂课效果不理想时,王老师对教学做出了调整,这种调整体现了来自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哪些信息?你怎么评价王老师在第一次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所做出的思考和调整?
答:这种调整来自学习者特征分析的信息如下:
1、学生知识面比城里的学生窄——认知结构分析;
2、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强——起点能力水平分析;
3、学生的求知欲很强——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分析;
4、读写能力是最好的——预备能力分析。
第一次课教学效果之所以不理想,是因为王老师没有了解到这群孩子大多来自乡镇和农村,生活环境比较闭塞,知识面比城里的学生窄,平时住校,没有电视看,了解新闻主要通过学校的广播站。因此,学生对于伊拉克局势没有什么反应。第二次教学,王老师讲的是解放前老家村里一个农民被国民党抓壮丁后投水逃脱,九死一生的故事。然后王老师问学生:“《石壕吏》同样也是抓丁,但它描述的故事与老师所讲的故事,有哪些地方不同?你有没有发现一些不合常规的地方?”,这个问题的提出,是针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强、读写能力较好的这个特点而设计的。果然调动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学生的发言也比较深刻。
五、王老师对教学目标的阐述是否规范?如果不规范,应该怎样修改?
答:王老师对教学目标的阐述,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来讲是比较规范的。但在某些目标的表述细节上,还不太规范。比如,过程和方法目标中的“获得怎样读懂古诗文的方法,获得怎样体会诗文包含的思想感情的方法”,修改为“练习怎样读懂古诗文的方法”更为恰当,因为学生读懂古诗文的方法,不是仅仅通过一两篇课文的学习就能掌握的,要反复地运用才行。也可以修改为可以改为“通过抓关键字法来读懂古诗的方法”,这样目标更为具体,可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