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下午,我刚进到校园,就看到李春雨妈妈,她给我讲了关于饮料的故事。我答应她,到班里问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匆匆走进教室,把故事中的主人公李春雨和王婧叫到办公室。终于,知道了关于饮料的故事:
王婧在星期四的时候带来了一瓶饮料,放在了靠门边的窗台上,而李春雨的座位就离那个窗台很近。于是,王婧交代李春雨,替她看好饮料。谁知,饮料竟在李春雨的细心看护下不翼而飞。王婧很生气,但也没办法,自己不是包拯呀,查不出是谁偷偷喝了呀!再者说了,饮料喝到肚子里,别人也看不出他的肚子有什么变化呀!罢罢罢,王婧只好自认倒霉。
故事还在上演。第二天,王婧又捎了一瓶饮料,又放在了那个窗台上,又叮嘱李春雨看好了。李春雨告诉她,昨天刚丢了一瓶,今天不能再放到这里了。谁知王婧还是把饮料放到了那个位置,结果可想而知,饮料又不知道进了谁的肚子里。王婧这回不干了,要让李春雨赔她饮料。李春雨觉得很苦恼,就告诉了妈妈。
安慰了王婧后,我们仨走进了教室。
这两天,大家看到王婧带的饮料了吗?
看到了。
这么热的天,如果老师看到那瓶饮料呀,老师也想喝。但是,老师管住了自己的手,管住了自己的嘴。因为,老师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
不能要!
程老师还想告诉大家,自己的东西一定要保管好。比如王婧拿的饮料,就可以放到自己的书包里。这样,就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你说是吗,王婧?
嗯。
好了,既然程老师看到那瓶饮料都想喝,那么,你喝了,老师也不会批评你的,你就在下课的时候呀,到办公室,悄悄在老师的耳朵边,小声告诉我,饮料是你喝的,就行了。老师不会告诉其他人的。
上课铃响了,我们开始上课。
课后,没有人告诉我饮料是谁喝的。我猜测可能是那个孩子知道自己做得不对,下决心以后改正,不好意思给老师说了吧;可能是我们上了一节课,那个孩子学得很用心、很开心,把饮料的事忘了吧;也有可能是其他班的小朋友伸手拿走的呢……坐在办公室里,一直等到第二节上课,依然没人来。但我不失望,因为,我再次让孩子们知道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是自己的东西一定要保管好。
饮料的故事没有再上演。我欣慰!
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