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教后杂感
《少年闰土》这篇文章,内容多,内容碎,着实不好讲读。
课前充分预习,在孩子们逐段阅读,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我准备抓一条主线讲读这篇课文。
这篇文章看似顺序很乱,作者鲁迅首先回忆了自己少年时的朋友闰土月下刺猹的情景;接着介绍了认识闰土的原因,及与闰土聊天的几个场面,最后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如何才能让学生清晰明了的掌握这篇文章的内容,并从中汲取一定的知识及精神内涵呢?我准备用“抓一条主线”讲课文的方法。
第二课时一开课,我便和孩子们一起书写课题——少年闰土,并让孩子们齐读课题。之后,便提出问题:通过课题及昨天的初步预习,你已经知道这是一篇写什么的记叙文?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写人”的文章。
既然是写人的文章,就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那么要突出人物的特点,就离不开人做的(生答:事)。
对!那么,作者鲁迅回忆了少年时期闰土做的哪几件事?这些事又表现了闰土的哪些特点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深入了解闰土的性格特点。
就这样,一个问题贯穿全文,让孩子们通过再次细读,找到了闰土所做的四件事:月下刺猹,雪天捕鸟,夏日拾贝,潮汛看鱼。学生分别找出相应的段落,进行细致的品读,知道了在写人物时,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如:雪天捕鸟环节中,作者抓住“扫、支、撒、缚、拉”等动词,一个捕鸟经验丰富的少年跃然纸上)、人物的语言、人物的神态、人物的心里活动等把人物的特点写生动。正如文中的闰土,作者通过这样几件事的叙述,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的少年形象映入眼帘。
如此有趣的生活,不禁引发作者的感慨,同为少年时代的作者,没有亲眼看到过西瓜的危险经历,没有亲自动手做过捕鸟器材,没有光脚踩过沙滩拾过贝壳,没有站在海岸上同跳鱼一起比赛高低……对于作者而言,这是何等得凄惨!于是慨叹道:“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们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生活范围的狭窄,生活方式的单一,生活情趣的缺失,不得不令作者羡慕闰土,向往闰土的生活!这既是作者对于闰土记忆深刻的原因,又是作者写作的主要动机。
于是,在课文的结束,我对学生讲道,只有亲身经历过,只有想表达一种情绪一种思想,只有恰当选材,才有可能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