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有了兴趣更快乐!
热爱劳动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人们在劳动中验证智慧、寻找快乐。当“嫦娥”穿越太空并成功完成预定任务时,那是科学家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当我们为万里长城的神奇雄伟而惊叹时,那是先人利用智慧留下的劳动成果;当学者们致力于“四大名著”的研讨时,那是在探索古代文学者脑力劳动的精华;当耳畔响起动听的乐曲时,余音绕梁、终日不绝的是音乐家们劳动创作的声音......
俗语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要付出辛勤的劳作,没有耕耘何谈收获?劳动,是快乐的,那么有了兴趣的劳动更快乐!可能我们劳动的快乐不能像“嫦娥飞天”那样举国同乐;更不能向智慧的先者一样留给后人欢乐无限,但我们劳动的快乐足以赐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过去:我的劳动,来源于兴趣的快乐
小时候的自己,越是不会做什么越是想要尝试什么——水放到火上能烧开,咱也试探一番,结果烧漏了心爱的塑料水壶,异味满屋;糨糊可以将纸张粘牢,咱也会做,结果白面、香油、酱油拌了一碗,忙活半天挨顿吵。
长大之后,又对神奇的白面产生了兴趣,在最初接触餐饮的那段时间,我看着工人师傅们将生面变成面条、烧饼、馒头、面皮等等,尤其是舅舅那一手“白案”绝活——两手同时揉馒头、五下擀成包子皮(中厚边薄)、油饼跟着面杖转、饺子皮供多人包(擀得“飞”快),简直太精彩了!咱也跟着学学吧,没曾想,越学越来劲,学压面条挤烂了裙子,学揉馒头累得两个手腕生疼,一手面杖一手面坯,饺子皮擀得两个肩膀难受,然而在那里通过劳动学会的“手艺”让自己自豪得很。
有了兴趣刹不住闸了,从此后爱上了“面”。以前,娘家一直有祭灶自家烙烧饼、过年自己蒸馒头、正月十五炒“茶面”的习惯,我也最喜欢这些时候,因为自己可以一试身手了,听着旁边长辈们的夸奖,仿佛自己不是在“干活”,更像是在享受——享受劳动带给我的成就感和快乐感。参加工作之后,逢年过节是不休息的,每年的大年三十基本上都要员工们自己动手包饺子吃,而这又是我亮“手艺”的时候,那饺子皮擀得又快又好,连面点师傅都为我叫好,那个美啊,甭提了!当然,这一切快乐来自最初对“面”产生的浓厚兴趣。劳动,有了兴趣,虽累,很快乐!!
现在:我们的劳动,有了兴趣更快乐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因为好奇,她也毫不例外地爱上了自己还干不成的事情。在丈夫的反对声里,我“偷偷地”教会了女儿煎鸡蛋,刚刚学会的那几天非煎蛋不吃,而且必须自己动手,早上起床煎,下午放学煎,那真叫执著!没曾想,因为给孩子寻找日记素材而教的煎蛋让孩子如此兴奋,而且写得“煎蛋感受”还能与学习有机连接。这不,又对包饺子来了兴趣,人家孩子丑话说在前边:“包得不好,自己吃。”那就让人家干吧,哎呀,马上面坯被当成了美工课上的“橡皮泥”,一会儿是“太阳饺子”,一会儿是“骆驼饺子”,这个是眼睛,那个是嘴巴.....呵,这哪是饺子啊?分明是一颗颗童心!
孩子包的饺子煮好了但没法吃,皮厚馅少煮不熟。整个过程,可能因为兴趣所在,她没有像以往那样遇到挫折就放弃,反而还想着争取下次要多包馅。而我却在想,等孩子学会了包饺子,又将是一个很好的日记素材。
到了夏季,孩子又会对洗衣服“情有独衷”,看着盆里五颜六色的泡泡,不知她是在幻想还是在洗衣,尽管满地是水,尽管衣服尚污,但孩子早已醉心于衣物和泡泡的兴趣之间,她是快乐的!而我,即使需要重新搓洗所有衣物,即使不得不收拾孩子打扫得并不利落的战场,因为孩子快乐,我也很快乐。我们的劳动,有了兴趣更快乐!
脑力劳动:兴趣领路会快乐
孩子毕竟还有一项必须的劳动就是学习,就孩子而言,与体力劳动相比,脑力劳动可能更频繁些,除了在校的正常劳动(学习)之外,到了家里并不轻松(虽然无数热心于教育的人在呼唤为孩子减负,但这“负”不是一朝一夕真就能减得掉的)。就像我们埋怨加班劳心劳神的时候,孩子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脑力劳动也有抵触的时候——跑神、磨蹭、急噪,而此时,如果孩子有了劳动的兴趣会怎样?
“母女聊数学”让孩子不再害怕数学,因为我们聊出了兴趣,我们因此快乐地思考着。“我为女儿找素材”让孩子在日记的田野里飞翔,因为我们找到了兴趣,我们因此快乐地记录着。“家庭读书会”让孩子张开嘴巴绘声绘色,因为我们“借到”了兴趣,我们因此快乐地阅读着。妈妈读过“半本书”勾起了孩子对故事情节的关注,因为我们读出了兴趣,孩子因此快乐的独自翻看......谁说这些不是劳动?脑力劳动,兴趣领路会快乐!
教育应该是快乐的,
当一个孩子处于不快乐的情绪中时,
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降低,
呵斥和指责不会带来好的结果,
付出快乐而有趣的劳动后,
我们将收获一段兴奋得发抖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