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常丽华老师和张硕果老师的新教育实验报告后,便下定决心,开始“晨诵——午读——暮省”的诵诗实验。一切都是默默的,默默地浏览了教育在线“毛虫蝴蝶”阶梯阅读的有关帖子,默默地读帖,默默地收藏,默默地学习。一番思索,一番准备,一番积累,上周一终于开始了儿童诗的诵读。教室没有多媒体,只好提前把诗通过短信发给家长,或者提前写在小黑板上。第一首诗举足轻重,孩子们有没有诵读的兴趣,能不能坚持下来,就看第一首的效应了。比较再三选择的第一首小诗是《小种子》。
一粒小种子,
睡在泥土里,
春风吹吹它,
春雨抱抱它,
太阳公公叫醒它:
春来啦!春来啦!
小小种子伸伸腰,
呀!变成了一棵绿芽芽!
刚刚在黑板上写下第一个字,有的孩子已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于是故意装作忘记的样子,“老师记性不好,谁能告诉老师下一句是什么?”他们读一句,我写一句。孩子们可愿意当老师的老师了。一个个嗓门高,眼睛亮。本来还想领读几遍,可看着有些孩子已急不可待想表现自己的样子,于是干脆权力下放。
“谁会背了?你来领着大家读读。”
郭松、郑瑞豪、鲁佳圆、王道恒、苏业勋、雷鸣、王楠……一半以上同学抢着举手,就连感觉平时不怎么爱读书的孩子这时也是情绪高涨。我想这都是家长的功劳,有的家长还自己把诗抄在了诵读本上。三遍过后,大多已会背了。
“知道老师为什么让你诵读这首小诗吗?”
“知道,让我们了解种子是怎么发芽的。”
“让我们和小种子一起成长。”
“那知道这里的春风、太阳又是指谁呢?”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含笑意但不知该怎么回答。
“知道吗?这里的阳光、雨露、春风就是指你们的爸爸妈妈和老师。老师和你们的爸爸妈妈都愿意像阳光、雨露和春风一样帮助你们成长,让你们从一颗小小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的大树。”
此时每个孩子眼中的笑意已转为惊喜,随即慢慢地扩散到整个笑脸,于是全班个个是笑魇如花了。
她们哪里知道老师让他们诵读儿童诗,也是想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播下一颗美好的、希望的种子呢!
母亲节让孩子们诵读了《妈妈的爱》
妈妈的爱,像草原。
我是小羊,
怎么跑也跑不到边。
妈妈的爱,像蓝天。
我是小鸟,
怎么飞也飞在里面。
读这首诗时孩子们脸上洋溢的是由衷的幸福和自豪。这首诗浅显易懂,不用做任何解释。
“想一想,妈妈的爱还像什么?”
即兴创编,谁能说他们不是小诗人呢?
“妈妈的爱,像大海。我是小鱼,怎么游,也有游不到岸。”
“妈妈的爱,像大地。我是蚯蚓。怎么钻,也钻不出地面。”
“妈妈的爱,像高山。我是小溪。怎么流,也都环绕着大山。”
……
孩子们一个个诗兴大发,沉浸在创作的快乐里。
《小猴邮自己》是首很有趣的儿童诗。由于前一天晚上家里网络不好,没有提前发给家长。晨读前,当我把这首小诗写到黑板上时,教室里很静。他们都在默默地读,可能还有个别字不认识。于是抄写完,领读三遍。读过三遍,他们读得已有了诗的韵味儿,小脸上也有了喜悦的表情,而不仅仅是在读字了。于是开始交流,看看他们到底读懂了多少。
小猴邮自己
爬出动物园,
小猴进邮局。
你要邮啥呀?
我要邮自己。
城市太闹了,
森林多美丽。
给我贴着大邮票,
把我邮回森林里。
“‘你要有啥呀?’是谁说的?”
“小猴——”个别孩子不假思索回答。
“邮递员——”有的孩子提出了质疑,并扭头用眼睛向回答小猴的孩子提出挑战。
“到底是谁说的?”
“邮递员——”声音更大了,班里大多孩子已倒向了这边。刚才回答是小猴的孩子已意识到自己说错了,有点儿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那小猴为啥要邮自己呢?”面面相觑,不敢轻易出声了。这时刘慧宇第一个举起了手,自信地回答“因为城市太闹了。”前两天完成试卷上的阅读题“祖国多么广大”时,刘慧宇还不知道那一句概括了小诗的主要内容。今天敢举手发言,而且回答正确,全班立即对他的进步报以掌声。
“说说为什么说城市太闹了?”
“有噪音——”
“什么噪音呢?”
“汽车的喇叭声。”
“人们高声说话 谈论的声音。”
“建筑工地机器的轰鸣声。”
对诗句有了初步的理解后,开始检查他们诵读的效果。
“谁会背了,愿意背给大家听。”
任沛涵的手举得最高,于是叫起他。他背的很流利,声音也很悦耳,但好像没有体会出小猴子当时的心情,尤其是“城市太闹了。”那句读得平平淡淡,没有起伏。于是我说:“闹什么闹,我感觉你的城市很美呀,还是把你邮回动物园吧”他“唉”了一声,垂头丧气地坐下,其他同学却心领神会地笑了。
第二个背的是刘昊奇。他背的嗓门大,声音特别洪亮,停顿、感情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声音虽是从口中发出的,但我感觉到他的全身都在用力。刚刚背完,全班立刻给了他热烈的掌声。该怎么点评他的朗读呢?我说:“老师听出了这只小猴子很烦的心理。好,一定想办法把你邮回你的老家。”听我说完这句话,刘昊奇开心地笑了,好像他真的成了那只要邮自己的猴子。
第三个背的是朱竣毅。他背的也是声情并茂。背完后,我说:“好,老师也给你贴张大邮票,把你也邮回老家去。”他也乐了。
有时对于诵读的内容孩子们也有不理解的时候。前天诵读的是贾岛的《题诗后》“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我刚讲了一句:“第一句的大概意思是,诗人的两句诗想了三年才写好。”这时听到苏业勋在底下不由自主地说了句:“哇,那么慢哪!”本来还想给他们讲讲贾岛“推敲”的故事,可现在觉得还是有些早了,有些诗意还是让他们慢慢悟,让时间和经历去告诉他们吧。
两周背了12首小诗,虽然只是刚刚开始,但晨诵路上的快乐已让我坚信,我会和孩子们一起走下去,让晨诵开启阅读之门 引领他们走向幸福人生。
http://www.mm2bb.net/...load/蜗牛与黄鹂鸟.mp3 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