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的孩子识字量少、理解能力差。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教材的设计、练习题的呈现大多是直观图画题,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在教学时,我会将问题情景通过多媒体进行动态演示。
但是,在学生做书中的练习题或测试时,这种直观的看图只能以静态形式呈现。尤其是加减混合,反应数量增减变化的过程,不能直观的动态展示。这就导致了有些孩子读不清图意,把题做错。
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了让学生有序观察、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将静态呈现变为动态思考,让学生从动态的生活中理解题意。
例如,教材上的这道题。
我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告诉学生,本题是通过连环画的形式呈现,有两幅图,每幅图中的右下角有红点,我们要根据红点的提示,有序看图。
其次,有序观察,将静态呈现化为动态想象。
先看第一幅图:有2只天鹅飞走,它们原来在哪?(湖里)原来湖里有几只天鹅?(8只)
再看第二幅图:又发生了什么变化?(飞来了3只。)这3只天鹅要飞到湖里。
再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图中的变化描述出来(湖中原来有8只天鹅,飞走了2只,又飞来了3只。)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现在湖里有几只天鹅?)
最后,让学生列出算式,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对照画面说一说每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8-2+3=9(只)8表示湖里原来有8只天鹅;2表示飞走的2只天鹅;3表示飞来的3只天鹅;9表示现在湖里的天鹅数。】
小思考:在讲解看图题时,我们不要急于让学生看图列算式,一味的追求问题的答案。我们要让学生多观察、多联系生活实际,将静态呈现变为动态思考。这样既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源于生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