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品梅花教学相长 诵诗词感悟伟人
《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主席1961年12月所填的一首词。当时,国际上反华势力闹得正凶,而国内又逢“三年困难时期”,(可参考一篇学生写的调查报告,一是了解历史,二是学习一下调查报告的写法,为课本第93页“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作准备,请点击:http://www.rcliuzhong.com/jiaoyukeyan/ShowArticle.asp?ArticleID=284)新生的共和国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形势十分严峻,压在党与人民头上的重担不可谓不沉重,但毛主席审时度势,泰然自若,以举重若轻的吟诵出了这首迥异于以往所有咏梅作品的诗篇,并率先在中央领导同志中传阅,鼓励大家敢于蔑视困难、战胜困难。
这个背景是要交待给学生的,它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这首词。《卜算子·咏梅》这一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四个要点:一读出味来、二品出境来、三比出情来、四画出意来。
昨日初读课文,孩子们“比着葫芦画瓢”,虽然有些味道,但毕竟未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没有心入词中,很难说读出味来。因此,今日需加把“火”,再“炖一炖”。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在预习的时候,有不少孩子理解成了“风和雨把春天送走了……”。实际上,这是由于一个关键词没有理解透造成的,“归”在词中指“回来”之意,与“视死如归”的“归”含义相同。飞雪本是严寒的象征,但在词中,却成了迎接春天到来的使者。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英国诗人雪莱的这句诗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句。(也有翻译成“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就像一个孩子的回答:“雪化了,是什么?是春天!”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尽管冰凌垂挂于危崖,朔风怒号于幽谷,但梅花却凌寒独放,俏色夺目,使人眼为之一亮,人心为之一振。课前备课查资料时,发觉此词与毛主席的其他诗词一样,经过了反复修改,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语言训练点,既可以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又可以受到“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教育。这处“犹有花枝俏”,“犹”原作“独”。修改后,不仅韵味更浓,而且“犹有”同“已是”相对,恰到好处。(类似的改动还有几处,此不多说)
课上,我把这两个词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品一品”,看看哪个好?四五个孩子站起来,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孩子说:“天那么冷,梅花还在开着,应该用‘犹’。”有的孩子说:“‘独’好,冬天那么冷,只有梅花开放,不是么?”还有的孩子更干脆:“当然‘犹’比‘独’好,要不毛主席改它干什么?”惹得同学们都笑了。
这时,我听见邵雨乔低声说了一句:“用‘犹’是还有希望的意思。”一语点醒梦中人,一道闪光在我的头脑中划过,课前一直没想明白的问题,此时一下子“豁然开朗”。
我赶忙又请她站起来重复了一遍,这小妮真棒,还点出了“乐观”这一意思。在教学用书的“学习目标”中,有一句“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备课时,我就在想这个“乐观”到底是哪个词体现出来的呢?如今我找到了答案,对,就是这个“犹”字。我趁热打铁,举了个例子:“这里有半杯水,乐观的人看到了,就会说‘还有半杯水’;悲观的人看到了,会说‘只有半杯水’了……一个‘犹’字,乐观主义的精神境界跃然而出,俏立纸上。”学生们听了,都会意地呵呵笑了。
这真是一个和谐的、智慧交融的课堂。感谢我的孩子们,是你们的踊跃发言,激起了大家思维的火花,驱散了教师心头的疑雾,点亮了随时都会沉闷下去的课堂。“教学相长”,以往任何一日也不如今日体会得真切!
这首词有两个“词眼”,一是上阙的“俏”,另一个是下阙的“笑”。“俏”对“百丈冰”,那是自信者的“俏”;“笑”在“山花烂漫时”,那是胜利者的“笑”;俏不争春,不居功,不自傲,悄然隐身于百花丛中,为春天的真正到来而露出的会心的“笑”。这两点学生是不易体会的。
下课后,在网上找了些梅花的图片和课文朗读的MP3,本想第四节课放给孩子们看和听,结果忘拷在我的U盘上了。懊恼!只好打乱计划,提前对比读了陆游的同题诗作: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自读课本上说这首词“消极悲观”,此言差矣!这首词正是陆游坚贞不屈品格的生动写照。陆游生活在金朝派兵攻打宋朝的时代,面临山河破碎的现实,他力主抗战,然而遭到的却是投降派一次次的打击和排挤。但陆游虽然饱经摧残,屡遭打击,但矢志不移,力主抗战,已经67岁的陆游还写下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诗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临终仍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他就像那株梅花一样,不去争艳夺宠,任凭百花的妒忌与排斥,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抗战的坚定信念和坚贞不屈、不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高贵品格。因此,这首词不是“悲观”而是“悲愁”,就如郭沫若所说:“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首词中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曩,音nang,三声,意为:以往、以前、过去的)
当把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介绍完后,我满怀深情地吟诵了这首词,一边读,一边在黑板上画。词诵完,画也画毕,虽然寥寥几笔,但大概也能帮助孩子们浅浅地理解它了。
本来打算下午去新华书店拉剩下的教材的,但事有变故,改在周四的上午,因此,下午又多了两节语文课。正好,把上午没有让孩子们看的图片,让他们欣赏一下。其中,有几张是从“聪聪”和“青青草”的博客里借用过来的,再次表示感谢!
如果说陆游的词是一幅淡淡的水墨国画,那么毛主席的词则是一条瑰丽的长卷,一张画是无法表现它的。或许一部电影纪录片,才能完整地显现出它的风姿。虽然我给孩子们伴着《红梅赞》的乐曲,播放了无数张梅花的图片,有傲雪的,有怒放的,还有山花烂漫的,但也无法全部展现梅花的“魂”。
不过,孩子们看了图片以后,比上午更深刻地理解了“俏”和“烂漫”。在欣赏过历代画家为陆游的咏梅词配的几幅画后,学生也渐渐地体味到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所蕴含着的高洁与悲愁。
带着这两种不同的感情,孩子们再次诵读这两首梅花词,已比上午长进了不少,味道浓多了。“她在丛中笑”,这时再提出“笑”,为什么“笑”,“笑”什么的这个问题时,孩子们的回答已经有些深度了。
第三节课,让孩子们诵读了他们在课下搜集到的毛主席的其他诗词。我课前做了相关的课件,这样,孩子们就可以看着大屏幕,或独吟,或对唱,或合诵,那一首首壮丽的主席诗篇了。通过这一首首诗词,孩子们再次走近毛泽东,体味感悟这位伟人作为诗人的另一面。
课后,布置了一个小作业,画一画自己想象中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相信孩子们的笔端会出现不同姿态的梅花。
为课本上没有配插图叫好,这留给了孩子们多少想象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臧克家主编,《毛泽东诗词鉴赏》,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增订再版。
2、人教社小语室编著,《语文第十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请尊重知识产权,如有引用,请告知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