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一年级作文 >

我们离名师有多远?作文

2020-03-26 
星期六在焦作人民中学有幸聆听了陈大伟教师的点评和讲座,感受很深,思考很多。作为教学中的骨干,我们为什么成
 

  星期六在焦作人民中学有幸聆听了陈大伟教师的点评和讲座,感受很深,思考很多。作为教学中的骨干,我们为什么成不了名师?我们究竟离名师有多远呢?再次翻阅听讲笔记,我的思考渐渐地深入……

 

 

  首先,思考深度不够。在观课议课活动一开始,陈教授就用这样一个简单形象的比喻向我们暗示了一个道理:他随手拿起桌上的一杯茶水,举起来问大家:“这是什么?”“对!茶水。什么茶水?大家不知道了吧!是龙井茶水。哪种龙井茶水?龙井茶水应该这样泡制?……如果继续追问下去,还会牵涉出很多很多的知识。但就是这样一杯茶水,一般人看了,知道是茶水后,会轻易地走开,而另一个人,他却没有走开,对这杯茶水研究了起来,知道了这是龙井茶,这时他知道就比你多,这就是专家。”哈哈笑过之后,细细琢磨陈教授的这番言论,确实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整天忙碌在一线,我们有很多的问题和苦恼,有来自教材的,有来自学生的,有来自师生关系的……但是苦恼归苦恼,却始终没有用心将这些苦恼进行梳理和深入思考,随着时间的流逝,苦恼慢慢地成为习惯。就像在教学生数数时,教师告诉学生这是“1”,学生就说是“1”,可一旦有学生问为什么呢?教师可能会一时无语,甚至呵斥学生无理取闹。其实,在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教师只是比学生知道的早一些,课堂上教的味道特别浓。原因是我们对学生、对教材、对课堂知之甚少,没有深入地研究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追问,学会思考,这样我们就具备了成为名师的条件。

 

 

  其次,思维方向不对。在评课议课活动中,陈教授就沈老师的一节语文课展开了追问。现象是沈老师在让学生仿例子写诗时,有学生写不出来。这时陈教授问道:“你怎么看待学生写不出乡愁?你准备怎样改进?”从陈教授这种追问中,我体会到:思考要想深入,就要善于从现象看本质,从学生的学思考教师的教。在谈到有效教学时,陈教授再次提到: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用学生的思维方式去引导学习,这样的课堂才能“教学相长”,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回想自己参加市优质课比赛和送课下乡的经历,每次走下课堂,心里都是沉沉地,很不舒服。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思维方向搞反了。在讲《24时计时法》时,我问道:“如何区分第一圈和第二圈的7时?”一个学生说:“下午1时可以用13时表示。”很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我想要的答案,所以我当即否定了学生。其实学生的回答并没有偏离教师的问题,如果当时能再问一句:“为什么?下午7时呢?”学生会很自然推算出来。在讲《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时,我让学生讲9+8-3的道理,一个学生说:“喜欢语文的是6+3人,喜欢数学的5+3人,所以重复了要减3。”学生说得多又碎,我没有顺着学生的思路去说,而是把8表示什么,9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又说了一遍。现在想想,学生的思维是细腻的,他把两部分分成了四部分,这样其中的一部分是重复的,所以要减去重复的一部分。如果当时我能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将学生的思维与预设的结果接轨,还会有尴尬和难受吗? 名师的课堂之所以生动,是因为他们有着和我们不同的思维方向,他们善于抓住学生的思维不放,由面到点,再由点到面。而反思自己的课堂,我们更习惯于以面盖点,一点盖点。思考更多的是怎样教,而不是引导学生如何学。思维方向搞反了,犹如南辕北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被动。

 

 

  思维决定方向,态度决定行动。让我们一起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吧!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