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相信童书的力量(2) ——静悄悄、童心论“绘本”(一) 序曲 5月31日,我再次踏上了安阳这片热情的土地。这次
无限相信童书的力量(2) ——静悄悄、童心论“绘本” (一) 序曲 5月31日,我再次踏上了安阳这片热情的土地。这次为我搭桥的是“校信通”。周六一早,在濮阳大管家樊小永、上官珊珊(她可是豫北地区大总管哟)等一行三人的陪同下,坐着安阳移动公司派来的专车,历经近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安阳移动公司的总部。在这里,迎接我们的是校信通安阳管家王冰依和萱萱,以及安阳移动的部门负责人。 这次绘本导读课,是校信通送给安阳小朋友们的一份“六一”礼物,也是“校信通名师团”巡回讲堂的第一课。 走进会场,大屏幕的上方横幅“庆六一儿童趣味阅读讲堂”,会场左侧横幅“阅读是件快乐的事”,会场右侧横幅“校信通名师走进安阳”。很喜欢“校信通名师走进安阳”这几个字,让我倍感亲切。 上午9:30,绘本导读课正式开始。我给孩子们送上的第一本书是《好饿的小蛇》,我管它叫“正餐前的开胃小菜”。果然,一本薄薄的“小蛇”引起了孩子们对绘本的兴趣,不时有孩子“呵呵”的笑声。 “吃”完一本当然不过瘾,“正餐”第一道大菜《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新鲜出炉。这是一个关于亲情、关于恐龙的故事,很多男孩子都瞪大了眼睛。接下来,我又给孩子们简略地讲了《逃家小兔》、《爱心树》。(课开始前,大屏幕上一遍遍反复播放着《爱心树》的FLASH,有心的妈妈已经开始给孩子讲起了这个故事。) 第二道大菜《爷爷一定有办法》。我很喜欢这本图画书,因为这里面不但有浓浓的亲情,更有生活的智慧。课中的问答,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让我赞叹不已。 最精彩的放在后面,《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成为了当天最受孩子们和家长欢迎的绘本。我和女儿也十分喜爱它,当有一个家长要出钱购买时,我婉拒了她。 故事从一只小鼹鼠开始,它刚从地面上冒出来,凭空落下一坨软软的玩意儿,正好扣在它的头上,远远看来像一顶巴黎时尚小帽儿,可气味实在是不怎么样。小鼹鼠火冒三丈,但却弄不清楚是谁惹的祸。 于是,小鼹鼠头顶着这坨软软的玩意儿,锲而不舍地询问它遇到的每一个动物——“是不是你嗯嗯在我的头上?”——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学着故事里小鼹鼠的样子,时而仰头怒问天上的鸽子,时而背着一只手另一只手指着“大马”问询,时而把一根手指愤怒地捅进了“猪”的鼻孔,时而掩鼻逃走…… 我在小朋友的座位中间来回走动,把他们当作故事中的小鼹鼠的邻居们,向他们问着同一个问题:“是不是你嗯嗯在我的头上?” 孩子们真聪明,马上学着故事里的动物们的话来回答我——“不是我!我的嗯嗯是这样的。”整个会场洋溢着孩子们的欢笑声,绘本导读课此时也到达了它的最高潮。 最后,我与在场的每一个孩子的家长分享了一本薄薄的小绘本《等一会儿,聪聪》,我恳切地希望孩子们的爸爸妈妈们,每天能抽出一定的时间陪陪孩子,读图画书也好,玩亲子游戏也好,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变成“怪兽”、变成“聪聪第二”了。 绘本导读结束了,孩子们“哗啦啦”地围了过来,纷纷找我给他们签字留念。我一一应允。哈哈,我也享受到明星的待遇了! 感谢校信通,感谢冰依、珊珊、小永…… (此次讲课详情,可参见《别样的六一“听童心老师讲故事”

》)
(二) 和弦 课结束了,在听课的人群中,我发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炉中煤。他走过来,我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这是我俩今年不到三个月内的第四次握手。(3月21日,安阳;4月26日,濮阳;5月10日,郑州。) 炉中煤是特意来接我参加安阳博友的小聚的。这次聚会,除了炉中煤和校信通的几位朋友,我又见到了热情似火的夏天、真诚理性的点滴、还有我今年连错过两次见面机会的静悄悄。 这次聚会,是静悄悄做东。我刚下车,静悄悄已在酒店门口等候,一双热情的手迎了上来。两双阔别了近10个月的手,又一次紧握在了一起。 对静悄悄的印象,还一直停留在去年8月暑期博客大赛颁奖时的那景那人。那时的静悄悄是内向的、腼腆的、似乎不善言谈的人。旅游的时候,他经常带着小聪聪等几个孩子在玩。我至今脑海里还印刻着他在海边沙滩上细心地捡拾贝壳的画面。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分别快一年了,故人依旧否?面容未变,不过,我发现他的话可多多了,可能是主人做东,也可能是喝了些酒的缘故吧!这次安阳之行,我见识了一位真诚爽朗、见解深刻、谈锋甚健的静悄悄。 席间,我们谈得很高兴,谈了很多的话题,最后只剩下静悄悄、炉中煤和我三人,我们谈到近五点才散,但仍觉不够尽兴,还想来个秉烛夜谈,无奈我有事必须赶回濮阳。但我们相信,来日必有再见时。 在谈论的众多话题中,我和静悄悄有一番关于“绘本”以及其他童书的探讨。我觉得很有价值,现根据回忆,整理出来,供大家参与,可能有疏漏之处,请当时在场的各位博友指正!
(三) 主歌 十分欣赏静悄悄的直爽,他不是藏着掖着话的人,他是一个真性情、有着自己独立思考和见解的人。面对校信通博客内正在流行的“绘本热”,他提出了自己的“冷思考”。
一、绘本是否适合所有年龄孩子的阅读? 静悄悄和他的女儿也曾读过绘本,因此,对绘本有着一定的了解和认识。静悄悄认为,绘本适合小学三年级以下的低幼儿童阅读,对四年级以上的孩子来讲,读绘本太浅显了,应该及时地抛弃绘本,过渡到读“字”书上来。 对这个观点,我是持赞成态度的,但我也认为,它不够全面,对某些绘本而言,三年级以下的孩子是读不懂的,虽然他们能看画面,但他们读不懂画面以外的故事和深刻的哲理,这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需要一定的生活体验。比如《风到哪里去了》,图画书里所渗透的那个物质不灭的道理是低龄儿童难以理解的;即使是《失落的一角》,低龄儿童可能会被它吸引住,但他也无法真正领会故事中所要表达的哲学。所以说,
绘本不是常人心目中的“小儿科”,而是一种既高深又轻浅的儿童哲学的体现。正如梅子涵先生所说:“优秀的儿童文学是适合各个年龄层次的人阅读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童书好比CD、VCD,而成年人是DVD播放机,他是可以向下兼容CD、VCD的。成年人阅读儿童文学、读图画书,会让自己的心灵柔化、童心得以复苏。
看云说:“什么是好的童书?就是让成人在读到第一句、看到第一幅的时候,立刻苏醒了童心;空空朗朗,一无所知;只有期待,只有好奇。新鲜、活泼、灵醒、安详。心境干净美好——有如期待第二、第三阵春雨的饱满的种子。” 我十分赞同静悄悄的一个意见,应该分年龄分层次分阶段推荐图书。有的绘本适合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孩子阅读,有的绘本更加适合小学高年级,甚至成人阅读。比如,那本无字书《流浪狗之歌》,孩子是很难读出书中的哲思的。可以说,有的图画书本身就是给成人阅读的。 很高兴,静悄悄和我一样,都十分欣赏那套新蕾出版社的《国际大奖系列》,静悄悄认为,这套书十分适合小学高年级的孩子阅读。他家里的这套书买得比较早,是他几年前从郑州图书城背回来的。席间,他再次郑重向我推荐了台湾少女张欣怡的《静思语漫画系列》,说这套书特别适合即将上学的小朋友阅读。
二、绘本是否会分散孩子的思维、剥夺孩子的想象? 静悄悄以《子儿,吐吐》为例,批判了图画书可能会对孩子思维的误导。他说:“子儿,吐吐,是个很明显的道理,许多孩子都知道这个道理,也都知道子儿吃进肚子里是不会长出木瓜树的。这对孩子的思维成长有什么帮助吗?……”冰依插言,说她以前曾经给某个孩子送过这本《子儿,吐吐》,那个小朋友看完后,经常担心会把子儿吃到肚子里。 静悄悄还说:“图画,很容易剥夺孩子对文字的再造想象。因为图画上什么都有了,不用孩子再去想象了……” 难道真的是这样吗?虽然我没有更可信的调查数据和真实的案例来证明我的观点,但我对静悄悄的这个观点实在不敢苟同。 下面我转引几段我前不久写成的一篇论文
《小绘本,大读物——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绘本阅读的价值和导读》中的部分文字,来回答这个问题。(感谢静悄悄,正是因为我们在安阳的一场思辨性的讨论才促成了我的这篇论文的诞生。)
绘本对儿童智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价值 1、绘本有益于孩子注意、观察能力的培养
绘本的图画是没有文字的故事,作者有意无意设计的一些画面上的细节,往往成为孩子阅读的“发现之旅”。不知道会从什么地方冒出一个新奇的发现。这种惊喜、这种意外收获使这趟旅行变得充满神秘和刺激。尤其是对于看图听文的孩子来说,更是一个多姿多彩、神奇莫测的广阔天地。对注意力不容易持久的孩子来说,绘本更容易抓住孩子们的眼球。
比如,《爷爷一定有办法》中,很多孩子在阅读的时候,都会注意到地板下的老鼠一家。随着蓝毯子一点点地变小,老鼠一家逐渐变成了蓝色的世界。并且你仔细观察,还会发现许多隐藏在画面中,文字没有透露出的细节。比如,书中的小妹妹,在第11页中,细心的孩子可能会发现妈妈的怀里突然多了个婴儿。这个婴儿怎么来的呢?我们往前翻,先是看到第7页妈妈的肚子大了,第8页爸爸做了一双小鞋,奶奶织了一件小衣服,这是给谁织的呢?肯定不是给约瑟的。就这样,孩子们看到了小妹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让我们不由感到岁月的更替,感叹时光的流逝。小妹妹也有一条蓝天白云的小毯子,当哥哥的纽扣丢了,需要安慰时,她宁可把小女孩最喜爱的洋娃娃给哥哥,也不愿用自己的毯子来抚慰哥哥,而是把小毯子藏在身后。这样的细节还有许多,《爷爷一定有办法》是一本经典的图画书,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每一次的阅读我们都会发现一些以前我们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有时,孩子还可能注意到作者都不小心忽略的“硬伤”。比如,我和女儿在阅读《蚯蚓的日记》时,女儿竟然发现了一个问题。书上说:“蚯蚓小弟永远不必看牙医:没有蛀牙——也没有牙齿。”女儿高叫着:“爸爸,不对,蚯蚓有牙齿!”我说:“哦,怎么会呢?你看图中的蚯蚓小弟的嘴里就是没有牙齿呀!”“就是有,不信你看——”,她快速地把书翻到3月20日的那则日记,果然图中的吃报纸蚯蚓爸爸的嘴里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仔细瞅瞅,钻地道的小蚯蚓的嘴里也有牙呢!我赞扬了女儿的细心,但我告诉她,实际上蚯蚓是没有牙齿的。图画书中作者画错了,就像那个头部的环带经常变换位置一样。
2、绘本有益于孩子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绘本虽然是一种以读“图”为主的读物,似乎剥夺了读者对事物想象的权利。但实际上,经典绘本为读者往往营造了许多画面外的想象空间。比如亲子共读《爱心树》,当我们读到“男孩儿每天会跑到树下”,我就引导女儿想象,“男孩挥舞着手臂在冲着大树喊什么呢?”女儿说:“他在说:‘大树妈妈,我来找你玩了!’”我说:“是啊,你看大树妈妈伸出了两只树枝,多像妈妈的手臂,她说:‘孩子,欢迎你呀!’”。
不过,女儿最爱的是“他也常常爬上树干”、“在树枝上荡秋千”、“吃树上结的苹果”这几幅图,因为这几幅图中的小男孩藏起来了,时而露一对小手和小脚或只露一双小脚,时而扔下几个苹果核,逗得女儿一边找那个躲起来的男孩,一边呵呵地笑。她还学会了画一只小脚丫代表一个男孩的画法,也运用到了自己的“涂鸦”中,用一只伸进画面内的小手代表一个正在喂小鸡的女孩。
再比如,读《好饿的小蛇》,很多第一次读这本书的孩子都无法想象小蛇最后竟然把整棵苹果树给吃掉了。每次读到这里,无论是我的女儿,还是一年级……五年级的学生,甚至是成年人都会哄然而笑。因为它突破了常识的局限,扩展了想象的空间。有一次,我在学校上公开课,讲《月亮的味道》。课后,听课的老师在评课的时候都说,没想到,小老鼠真的把月亮咬下来了,“咔嚓”,薄薄脆脆的,真好吃!实际上,我们在做绘本导读时,经常在一些关键的地方故意停下来,让学生猜测下面的故事会怎么发展,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一种极好的锻炼。
3、绘本有益于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绘本是最适宜“亲子共读”的书。日本的松居直先生认为图画书不是孩子自己读的书,而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他在《图画书的快乐》中阐述:“图画书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画表现出来的,这些语言和图画只有成为朗读者自己的感觉读给孩子听,才能被接受。当父母或是朗读者把图画书所表现的最好的语言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感受讲述时,这种快乐、喜悦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图画书的体验才会永远地留在聆听者的一生当中。”
图画书一般使用孩子可以解读的词汇和熟悉的语句结构,有的语句还在书中反复出现,形成一种循环反复的节奏美。在倾听当中,孩子潜移默化地就把图画书中的某些语言内化到自己的语言系统当中。比如有一次,我的女儿在玩耍时,自然从嘴里冒出“时光流逝”这个词语。她的妈妈十分惊奇,忙问宝贝是从哪儿学到的?实际上,这就是反复阅读《爱心树》的成果。
还有一种绘本,是“无字书”。比如《雪人》、《流浪狗之歌》,刚拿回家时,我以为女儿不爱阅读,没想到,女儿说:“哈哈,这不是看图讲故事吗?”在我还未讲之前,她就已经边看边讲起来。
著名特级窦桂梅老师就用绘本《我爸爸》上了一节精彩的绘本作文指导课,让孩子在快乐的绘本阅读之后,从一个崭新的角度重新观察思考了“我爸爸”,每个孩子的笔下都出现了精彩的“我爸爸”。
读绘本的最高境界是创作绘本。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语论坛“萤火虫读书会”里,有一个康雪滢小朋友,今年6岁。她和爸爸康希福一起疯狂地喜欢上了图画书,仅仅两年,小雪滢已经读过几百本图画书。在图画书阅读刚刚起步的中国,读过几百本图画书的人并不多见,这也是小雪滢能自然地开始创作的必然结果。小雪滢的创作《大米粒和小米粒》,已定在《好儿童》画报发表,再次印证了图画书的魅力。
4、绘本有益于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绘本的主题十分广泛,可以说它的题材无所不包。透过一本本美丽的图画书,孩子可以横跨国界,穿越各种文化背景,了解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种种价值观的渗透就在这种愉快的阅读中实现了。台湾的林伟信先生曾经把图画书归纳为亲情、友谊、成长、种族歧视等24个主题,从中可见图画书种类之多,内容覆盖面之广。
我国浙江岱山县教科研中心按绘本的内容主题,经过阅读实践编制了从一年级到二年级的11个主题40本绘本的阅读体系,分别是:爱的感染力、用我的方式表达、想象也快乐、寻找自信、快乐成长、童真童趣、关于友情、行人生路、爱的表达、寻找梦境、寻找快活林。(《亲近母语·读吧》总第5期39页)本文末附录了我整理的目前我所拥有的绘本的一个书目,也是按主题分类的。说明两点:一是这个主题是我个人的理解;二是一本图画书里可能蕴含多个主题,我只选择一个我比较喜欢的“关键词”作为分类的依据。
正是因为主题的多样性,才提升了孩子的认知能力。而有些主题类别的图画书,还发展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孩子学会透过表象看问题,增长了科学知识。比如,《阿利的红斗篷》讲述了一件红斗篷是怎样“炼”成的。通过阅读,孩子知道斗篷既可以在商店花钱买,也可以自己动手做。而要做一件纯羊毛的斗篷,要经过剪、洗、刷、纺、织、染、裁、缝等多道工序。有时,家长只要稍稍留心,还能利用图画书培养孩子的数学意识,比如,数一数《蚂蚁和西瓜》里有多少个蚂蚁洞,《驴小弟变石头》里有多少只狗在寻找驴小弟等等。
但话说回来,难道读绘本只是为了这些功利性的智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吗?不,我们要永远记住,阅读中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看云说:“对一切人来说,能否在阅读中感受到乐趣比能否拥有读写能力更为重要。……我们不仅不该把绘本和字书对立起来,而且不能把绘本看作越早超越越好的过渡阶段。重要的是孩子由中获得的幸福感,由中获得的认识自己及他人的能力——其次还有对于图书、对于阅读的亲切感。”
(关于看云,静悄悄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由于此话题不在此文的讨论范围内,故略去不谈。)
(四) 尾声 静悄悄最后说:“为什么童心老师在博客里多次写绘本阅读?那是因为他有一个六岁多的女儿,正是读绘本的好时候。”是啊!就像彭懿先生在《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一书的卷首语中所说:
“人的一生中能有几次邂逅图画书? 三次:童年,初为父母,人生过半为了自己的时候。 经典图画书以震撼心灵的方式, 让孩子感知生命,解说父母无法生动言说的 挫折、灾难、离别和死亡…… 握着孩子的手读图画书吧!” 【说明】可能是表格的原因,也可能是字数的限制,我的图画书主题分类书目无法在此文发出,只好另外重发一文,请点击下列链接查看: 《我的绘本馆》 http://blog.xxt.net.cn/showSingleArticle.action?artId=421894&tempid=0.44232041281966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