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补”在何时
我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讲《亡羊补牢》这一课了。昨天我再次打开这一课,看了几遍课文,还是想不出好的思路。以往在教学这一课时,都是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明确寓意、从生活中寻找一些类似的事例来进一步明白寓意所在就算完成教学目标了。可是,自从读了
我反复阅读此文,字斟句酌,细细思量:亡羊补牢这则寓言讲的也就是一个人丢失了羊以后修补羊圈,最后没有再丢一只羊。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犯了错误及时改正还不算晚。但是,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等到它出现了问题才去想弥补的措施呢?还有没有方法让损失减到最小甚至不出现错误呢?有,那就是预防!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再好的粘合剂也不如没有裂缝。所以任何补救措施也不如提前预防、不出错误。想到这里,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并运用于课堂:
1. 理解故事内容。
我先让学生多读课文,明白故事的大致内容,在此基础上,释题
解意,即:亡:丢失;牢:羊圈。亡羊补牢:丢失了羊然后修补羊圈。
那么文章哪些自然段写的是“丢羊”?哪些自然段写的是“补羊圈”呢?通过默读课文,学生很快就能理清思路。最后,我又让学生按照这一顺序把故事讲下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既完成积累语言的目的,又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落实训练目标。
2. 明确寓意。
那么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呢?由于故事浅显易懂,学生
不难说出“我明白了如果做错了事情,要及时改正。”“对于别人正确的劝告要听从”等诸如此类的道理。
接着我又让学生举自己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有的说:“以前我写字姿势不对,妈妈说我我也不听,后来眼睛就近视了。现在,我一想到妈妈的话,就赶紧抬起头。”有的说:“因为我小时候爱吃糖,所以牙齿就坏了。为了我不再牙疼,妈妈就不让我吃糖了,但是我还总偷偷地吃,结果我不得不把坏牙拔掉。现在我基本上不吃糖了。”
……
3. 课堂拓展。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事情我们都要等到出现问题了才去管它?
比如刚才同学说的牙疼这件事。”
此时,学生稍加沉默,便大声说:“不是!”
“那么还有什么最好的办法呢?”
“就是不吃那么多糖,不让牙齿坏。”这个道理学生很容易理解。
“对呀,再好的药也不如不得病。比如前段时间三鹿牛奶出现的问题……”我还没有刚提起“三鹿牛奶”这几个字,学生便嚷嚷开了。
……
“谁知道他们的奶出现了什么问题?”
“三聚氰胺!”学生们异口同声。看来,前段时间他们了解得也很多。
“那么是不是说现在他们改正错误了就没事了?”
“不是。有的小孩儿因为喝他们的奶都喝死了,你再改正,也救不活他们呀!”孩子们对这个生活新闻了解还是蛮多的。
“不错!还有他们已经没有改正的机会了,国家已经决定取消‘三鹿’这个品牌,也就是没有这个公司了。看起来,‘亡羊补牢’这个方法用在这里并不合适。那么他们这个公司最应该做的是什么呢?”
“不在奶里添加三聚氰胺!”
“仔细检查就不会出现问题了!”
……孩子们纷纷想着各种办法。
“对呀,这就是说在没出问题之前,先预防,也就‘防患于未然’。”接着,我给学生出示了“防患于未然”这句话,最后又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提前预防。
我想,也许他们现在还不能深刻理解这句话的重要性,但至少不会认为‘所有的错误我只要改正也不迟’这样的错误观念,亡羊补牢只是不得已为之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