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文 字 博 物 馆
一个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和姥姥、姥爷、妈妈一起来到了位于安阳市人民大道东段的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国务院批准的、集文字保护、陈列展示和科研为一体的国家级博物馆,也是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安阳市行政东区中轴线北端,是一组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和殷商宫廷风韵的后现代派建筑群,由字坊、广场、主体馆、研究中心等建筑组成,总占地256亩。主馆高32.5米,主体建筑采用殷商时期的浮雕金顶,展现殷商宫殿“四阿重屋”的特征,不仅表现了中国文字文化内涵,也显示了文字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博物馆正门口,两只金色的“玄鸟”各立一边,造型奇特而夸张。经过玄鸟,就是“字坊”,它采用了甲骨文中“字”的形状建造而成。这个巨大的“字”形就像一个身披金色铠甲、高大魁梧、穿越时空、为民守护的武士,雄赳赳、气昂昂,威风凛凛、浩然正气,令人肃然起敬、望而生畏。
从字坊通向主题馆干道两侧,可以看见左右两排由28片铜质甲骨组成的碑林,是由玻璃窗镶嵌的、经出土甲骨放大成的模型,十分逼真、栩栩如生。它隐含了殷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元素甲骨文和青铜器,它代表着28星宿,象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中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我情不自禁地跑上前留影合照,感受一下文字历史的源远流长。
博物馆一楼正门有数根红黑相间、布满陶器图案的、两人合抱的圆柱支撑,古朴典雅、气势恢宏。走进大门,一眼看到影壁墙上江泽民主席题写的“中国文字博物馆”七个大字,墙后面有一个直视天空的穹顶,这就是位于一楼的序厅。整体设计隐含了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理念,序厅四周的四面浮雕分别展示了中国文字载体发展史、中国书法发展史,以及一片甲骨惊天下和少数民族文字大家庭的盛况。正方形的天井四面墙壁,皆是放大了的古文字,透出浓浓的文化、历史气息,使人不觉感叹中华人民的祖先智慧过人。
博物馆分几个展厅。第一展厅标题为:“一片甲骨惊天下。”这里模拟了YH127甲骨坑、花东H3被发现的形态,并陈列了从安阳及其它地区出土的甲骨,并展示了许多发掘出的甲骨流落的位置、方向。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专题陈列。该展厅位于一楼北厅,分为“甲骨现世”、“科学发掘”、“卜以问疑”和“文字解读”四个单元,以详实的资料向观众全面展现了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发掘和研究历程。
殷墟是发掘历史最长、发掘甲骨最多的考古遗址。甲骨文承载历史、孕育希望,是迄今发现最成熟的文字。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将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4D影院采用特效高清数字立体电影播放系统与杜比5.1声道数字环绕音响,可容纳60名观众。在3D电影的基础上增加各种环境特效,如震动、雾、雨、风、闪电气泡等。通过特效控制系统与影片中的情节进行配合,观众带上特质的偏振立体眼镜,将欣赏到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立体影像。将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及动感完美地融为一体,使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二楼为四个展区,这里主要为物以载文展区,这里讲了简牍、帛书、先秦陶文、西周陶文、三晋陶文、陶器,商代铜印等,展品主要有降亭桃釜、带陶文罐、掏豆盘、陶文豆,而且收集了来自燕、楚等国的铜段,还有刻有“非、土、册”等字样的空首布,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互动与影像厅:互动与影像厅位于二楼西厅,主要设计的有文字迷宫、姓氏起源、实验园地等实践展块,丰富了博物馆的趣味性,加强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
三楼的“五十六个民族”展区,让人记忆犹新,这里展出了中国少数民族的各种文字,表现了中国文字的多样性、丰富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世界上文字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从远古到19世纪末,中华大地上出现过近40种少数民族文字。
中国文字博物馆专门开设了“民族文字大家庭展厅”,不仅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藏文、蒙古文等使用最为广泛的少数民族文字,也展示了朝鲜文、满文、哈萨克文、女真文、西夏文、契丹文、粟特文等虽然昙花一现,但是对于解读一些少数民族典籍,了解和发掘少数民族文化十分重要的文字。从古至今,民族文字传承了各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它们和汉字一起,组成中华文字大家庭,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文化基因”。
从古至今,文字印刷也呈现一系列的演变:毕昇活字印刷、王祯木活字转轮排字盘、铅合金活字版印刷、排版与印刷机、雕版印刷的工艺,以及书籍各种形制的装订方法、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等。
同学们,你们知道祖先是如何造字的吗?又有多少种文字呢?殷墟甲骨文共有5000个单字,其中已解释约1500个单字。它在结构及造字方式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不仅具有象形、指事、会意等早期造字方式,而且大量利用形声字、假借字,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总结为六种:1、会意字:用线条描绘客观事物形状,使人一见即能将字形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2、独体象形字:用一种符号,标记某一事物或在独体象形字的某一部位,加上标记符号,指明新的涵义。3、指事字:用一种将两个以上的独体象形字或指事字结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含义。4、转注字:同一部首的字可以互相解释。5、假借字:借用已有的字,表示同音而不同义的字。6、形声字:用一个字作形旁、表示意义类别,用另一个字作声旁,表示读音,两者结合成一个形声字。
汉字---是华夏民族的伟大发明,是传承中华文明悠久历史与文明的精神纽带,是一笔珍贵的人类文化财富。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汉字作为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文字符号系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字系统之一。几千年来,汉字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创造,不仅促进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且也对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亲爱的同学们,如果你有时间不妨到此一游,我想你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四大文明当中,只有中国的文字从古至今追随中华文明被传承、沿用至今。所以,收集和研究中国文字,对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国文字文化的研究和弘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从小就应该好好学习母语知识、掌握中国的文字,使中国文字文化笑傲世界。
知识加油站-----当今文化探秘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毕生之力追索历史的真相,在历史的“碎片”中还原历史,用每一个对古老文明的最新发现告诉世界:中华民族,如此骄傲地一路走来。
穿越历史的隧道,我们究竟怎样延续中华古老的文明?美国当地时间2013年8月27日,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古色古香的展板前,不同肤色的手指划过写满历史的竹简,和古老文明对话。透过一个个遒劲有力的楚文字,世界就这样,从公元2013年走进2300多年前的东方。这是“清华简”,2500枚幸免于秦火的历史“碎片”。
当古埃及人用纸草记事、古巴比伦人以泥版为书时,我们的先民劈竹成篾,削薄打磨、火烤编连,将最鲜活的史实书于竹简,传遗后世。他们不会想到,在2300多年后的某一天,这突然翻开的古老典籍,成为破译文明图谱至关重要的密码。
历史的一声令下,开启了一群人不辍不怠的五年。1800多个日日夜夜与“简”为伴,他们奋力找寻中华文明隐藏其中的每一点痕迹,也把自己写进了这段浩瀚的历史。他们,就是清华大学“清华简”研究保护团队。
为古史补白:“司马迁都没看过的典籍,读起来实在太激动!”
2008年7月15日,溽暑难当。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国忠正准备放暑假,一个电话中止了他的行程:“留校待命,等候重要通知。”搭飞机、坐专车,下午两点,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终于来了。一个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箱子被小心翼翼地抬进事前准备好的保护室,箱子打开,所有人的目光瞬间定格。
几个圆柱状的塑料筒里盛放着用保鲜膜包裹的竹简,里面湿漉漉的,剩下零散的用新竹片衬着——2500枚来自遥远战国时代的竹简静静地躺在那里。
“震撼!”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早已在香港见过这批竹简,却依然用这两个字直白地描述心情,甚至在几个月后,“心中的强烈震撼感还没有过去。这是司马迁都没有看过的典籍,读起来实在太激动!”
震动和惊喜绝不囿于清华园。2008年10月14日,11位国内文字、考古、历史学等方面的顶级专家齐聚清华,在细致观摩这批竹简后,惊叹“从重要意义上讲,其价值怎么估计都不过分”,堪与汉景帝末年的孔壁、西晋武帝咸宁五年的汲冢相媲美:“这批竹简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必将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将会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专家们鉴定后,这批珍贵竹简发现的讯息被公之于众,人们依照惯例,称之为“清华简”。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李学勤说:“一个考古文物上的重大发现,不在于发现了什么金银玉器,而在于这个发现能够改变我们对于一个历史时期或者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的看法,这才是重大发现。清华简的意义,我想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