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和课堂作业有很大的差别,课堂上的作业都能认真书写,字体工整,错题很少,看到一张张干净的作业,我就感到学生是有这个能力的,那么家庭作业为什么就不是这样的结果呢?每当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就会很生气,因为多么简单的习题都会出错,字体还潦草,让老师都辨认不清写的是什么.多少次要求孩子把家庭作业写干净,写工整,还是效果不好.
有的家长还抱怨孩子在家庭里不听话,写作业存在应付心理,不是集中精力有心去记,还有的孩子在写作业时存在依赖心理,让家长说一题自己就做一题,这样长期下去,孩子就会养成做题粗心的坏习惯.在平常的写作业中,要让孩子在作业之前,先腾出五分钟,擦擦书桌,定神端坐片刻,排出杂念,将身心集中在做作业上,然后再投入学习,同时让学生在书写时有一个安静的环境。
家长在家庭中要支撑起教育的半边天,经常和孩子进行沟通,及时检查孩子的作业,并不是天天要求家长什么都不做专业陪读,而且要求家长在孩子做题之前先要求孩子把字体写工整,如果不工整的话,就撕掉让他重做,这样孩子有压力就会写的干净认真。当你检查出孩子的错误后不要及时直接地指出来,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如:可以喊他,让他做警察抓小偷的游戏,告诉他这里有两处错误,请你这个小警察及时地把这两个狡猾的小偷抓出来吧!这样可以调动孩子及时检查纠错的积极性。然后让他分析出错的原因。并再巩固练一练,吸取教训,争取下次再做这种类型的题时少犯这样的错误。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也是孩子学习的重要的场所,有的孩子在学校表现很好,上课认真听课,积极发言。课堂也能及时完成作业,但就是家庭作业不愿写,回到家就完全松懈下来,星期天的作业一直拖到星期日的下午才能动手写,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了很久,分析可能有以下几点:
(!)家中的大人太溺爱孩子,让孩子养成依赖的心理,认为家就是一个放松玩的地方,什么事都可以有家长代劳,不用自己动手做,连作业也懒得写了。但是在学校远离了家长的庇护,不学不行,就好好干,回到家就象换了一个人似的。
针对这种现象,我建议家长不要在生活上对孩子照顾的那么无微不至,让孩子有一点自由的活动空间,比如:整理自己的文具,书包,同时学会叠被子,整理自己的衣物。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孩子的责任心,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概念。慢慢地就会认为工作是家长的责任,而学习就是自己的任务,从而养成及时完成做业的好习惯,不写作业就会有愧疚感。
(2)基础不太好,写作业就发怵,错题比教多,挨家长的训斥,就不敢给家长说实话,有是还撒慌说没有作业,这样就在家庭里不写作业。
要克服孩子的恐惧心理,家长就要把目光放在孩子的优点上,通过鼓励肯定孩子的发光点,使孩子在别的地方找到自信,这就是“功夫在专业之外。”的道理。同时也要加强基础训练,在家中让孩子多做一些基础性的习题,有意识的送给他一个全对的机会,让他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之后,再慢慢地给孩子增加难度,家长和老师要紧密配合让孩子及时改正说谎话的坏习惯,让孩子在学习上跟上队,就不会感到习题难做而惧怕写家庭作业了。
(3)家长的攀比心理,让孩子对学习没有信心,从而就养成了上课不听,作业不写的坏习惯。
有的家长喜欢拿孩子的缺点和别的孩子的优点相比,“你看您们班的**同学学习多好,字写的多工整,你看看你,字写的象屎壳螂爬的一样,你就不能好好学,把字写好点。”这是有的家长教育孩子常见的训话,殊不知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听的多了就会在心理产生一种负面的情绪,在心理认为自己不行,自己的脑子笨,学不会,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别人,还是一个差生,于是就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久而久之孩子就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对学习失去兴趣。
针对这种现象,就要求家长不要存在攀比心理,把心态放好,要相信每一个孩子就象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种豆子,豆子也种不好的话,可以撒上一把荞麦种子一定能开花。因为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他,种子也终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
愿父母恒久不绝的信念和爱,让每个孩子在家庭中都能享受到父母的爱,而不是训斥和打骂。学校里没有了体罚,希望家庭里在对待孩子的时候家长也要给孩子一个温馨民主的环境,让孩子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