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三年级作文 >

也谈三岁看老作文

2020-02-21 
家教漫谈也谈三岁看老古语有“三岁看老”的说法。意思是说一个人三岁时就有了老年时的模型了,一辈子再不会有更

家教漫谈                 也谈三岁看老

古语有“三岁看老”的说法。意思是说一个人三岁时就有了老年时的模型了,一辈子再不会有更大改观,我颇有不同感受。

一个三岁的孩子,尚是混沌时期,心智发育尚在初期,何谈看老?

所以,我想,说这句话的人出发点只有一个,这是中国传统家教文化一种的沿袭,初衷一定是好的。但因为中国语言的不确定性,经过多种方式的解读,便有了不同版本,有了不同的释义,聪明的家庭是不屑于说的,或是说了也不为民间所理解,于是便演绎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样的俚语,不过作为家庭教育模式的传承,倒也贴切得很。

说到此,就不得不提到一项中国家庭极普及的仪式:抓周。一个新生命呱呱坠地,在这世上满一载,家人便为孩子举行一个庄重的、寄寓着对这生命期冀的抓周仪式。大概是这样的:讲究点的大户人家在床(炕)前陈设大案,上摆:印章、儒、释、道三教的经书,笔、墨、纸、砚、算盘、钱币、帐册、首饰、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抓周儿”还要加摆:铲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缝纫用具)、绣线、花样子(刺绣用具)等等。一般人家,限于经济条件,多予简化,仅用一铜茶盘,内放私塾启蒙课本:《三字经》或《千字文》一本,毛笔一枝、算盘一个、烧饼油果一套。女孩加摆:铲子、剪子、尺子各一把。由大人将小孩抱来,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诱导,任其挑选,视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来测卜其志趣、前途和将要从事的职业。鲁迅先生婴幼儿时抓周就抓到了一支笔,全家欣喜,后来他以笔为枪,成为一名革命斗士。

细究原因,彼时周家是一大户,且是读书人家,鲁迅先生的小弟周作人也以文章见长,钟情于文学且占有一席之地,他婴幼儿抓周抓到什么倒不得而知,若也是笔,那就奇了。其实周家是大概是通过小孩抓周儿,在客观上检验生母、看妈、奶妈对小孩是如何带领的,是如何进行启蒙教育的。

不妨作个大胆的假设:假如周家没在桌上放这杆笔,纵使鲁迅先生再执著于文学,有以文学医治国人之病之大志(虽然这是后话),他抓到笔的几率只能是零。

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大胆猜测:“抓周”“三岁看老”都是中国家教形式的绵延不绝的传承。记得中央电视台曾做过一期节目,通过追寻黄河流域河南一大姓人家迁至福建后历经数代的踪迹,其后裔仍在生活习俗、生育、育儿等方面惊人的一致,如出一家,让人不能不惊叹。尤其抓周的方式如出一辙。

仔细辨析、解读“抓周”“三岁看老”这些家教无非都传达了一个信息:教育孩子要注重幼教,要从小开始抓起,要把家庭期冀坚定不移地传达给孩子,以期家庭优秀的教育程式在后代中传承,就如血缘,就如基因。

三字经中“人之初,如玉璞”为“抓周”“三岁看老”提供了最坚实的理论支柱。

不由想起稀世珍宝和氏璧被发现的充满血泪的悲惨过程。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历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孩子的成长过程何尝不是如此!当一个新生命降临人世,如玉璞般期待这个世界寻找解读他的密码,然而又有多少生命于满怀期待中被误解误读,付出惨重的代价?缠绕了中国几千年的神童情结又压抑了多少芸芸世界中清澈懵懂的生命的自由发展?

其实所有这些都源于文化,中国文化恰恰是断裂的文化,是与非的极端分明把人的意识、无意识严重割裂,因而孩子从小就被灌输对与错这些是非过于分明的指令。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对与错本无十分明确的标准,应辩证地看待。于是在这些是与非的指令下,孩子有脑中那些直觉的、形象的、无意识的东西便被压抑,与他所认知的这个世界割裂开,所以孩子便分裂为两个自我,于是生活中两个自我的斗争便从儿童识字开始,直至他将来在人生旅程中冲过这重重矛盾与挣扎,重回他童年那混沌而丰满、恬淡的世界,最终让这个生命变得圆满。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在矛盾中挣扎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折中、屈服,甚至在精神上夭折,以致痛不欲生,出现种种问题。

所以教育应遵循儿童天性,顺天性而引导、而启蒙,为最高境界。这需要家长有一颗爱孩子、懂孩子的心,需要家长以“三岁看老”的眼光满怀期待的去看这块上天赐予的玉璞,这样,经过您家庭传承的、学识的、美好人格的言传身教的雕琢,将他(她)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的、身心健康的人。

亲子路上,让我们携手同行。

                                        戊子春于品风阁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