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四年级作文 >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作文

2019-12-01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个作为教育者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我足足迷惘了十九年。是的,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作为教育者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我足足迷惘了十九年。是的,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但是却很少有教师能拿出一个肯定的答案来。而如果这一问题不真正解决,所有的以“教育”为名义的行动都是无意义的,甚至是起反作用的。



比如很多老师时常挂在嘴边的“恨铁不成钢”。这一句话一定可以列入教师口头禅的前十名中。说着这么一句话的老师,一定让家长觉得他好有责任心,也一定让孩子觉得自己真是惭愧。



而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一定要让铁成为钢?



关于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作为之前一直坐井观天的公办学校教师,我真正的主动思考并不多,想来想去也是比较笼统而感性的,也就是我希望我的学生乐观、自信、爱语文等等,非常朴素。达到一定高度的认识,则缘于学校的倡导——尽管这种倡导没怎么落地,而重在以“校风”、“教风”、“学风”的形式“上墙”。



我记得“全面发展打基础,个性发展有特长”;我记得“我要成为最佳的我”;我记得“启智励行,照亮自我”……



当时,很是认同。



此时,却有异议。



关于“全面发展”这四个字,老师们有过太多生动的教诲。“要两条腿走路!”“如果偏科,那可是要吃大亏了!”“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是由最短的那根木板决定的。”



对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没什么意见。可是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的认识都在“智”中的各科之间打转转,折磨了太多孩子,也让多少孩子成人之后内心仍有纠结。在我看来,这四个字,害人不浅。



讲个时常被教育者所引用的故事吧。



很久很久以前,动物们决定创办一所学校以应付日益变化的世界的需要。在这所学校里,教授开了一个由跑、跳、爬、游泳、飞行等科目组成的活动课程。为了便于管理,动物们要学习所有的科目。第一批学员有鸭子、兔子、松鼠、鹰以及泥鳅。      



鸭子在游泳这门课上表现相当突出,甚至比他的老师还要好,可对于飞行这门课,只能勉强及格,而对跑这门课感到非常吃力。由于跑得慢,他不得不每天放学后仍留在学校里,放弃心爱的游泳以腾出时间练习跑步,他不停地练呀练呀,脚掌都磨破了,到期末考试时终于获得了勉强及格的成绩。而他的游泳科目,由于长期得不到练习,期末时只获得了中等成绩。学校对中等成绩是能够接受的,所以除鸭子本人以外没有人在乎这一点。



兔子在刚开学时是班级里跑得最快的,由于在游泳科目中有太多的作业要做,他不得不整天泡在水里,结果精神都泡得快要崩溃了。



松鼠的成绩一向是班级里最出色的,但对飞行科目感到非常沮丧,因为他的老师只许他从地面上起飞,而不允许他从树顶上起飞。由于他非常喜欢跳跃,并花了很多时间致力于发明一种跳跃的游戏,结果期末考试时爬行科目只得了一个C,跑只得了一个D。



鹰由于活泼爱动一开始就受到老师们严格管制,在爬行课上的一次测验中,他战胜了所有的同学,第一个到达了树的顶端,但他用的是自己的方式而不是老师所教的那种方式,因此他并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



 学期结束时公布成绩,普普通通的泥鳅同学,由于游泳还马马虎虎,跑、跳、爬成绩一般,也能飞一点,更重要的是从来老老实实不惹麻烦,因此他的成绩是班级里最高的。毕业典礼那天他作为全体学员的唯一代表在大会上发了言。        



  生活在草原上的许多鼠类动物没有在这所学校里读书,因为这所学校的管理者拒绝在课程里增加挖掘这一科目。为了子女的将来着想,他们没让自己的孩子在这所学校里就读,而是先把他们送到一个商贩那里学徒,之后又联合其他鼠类创办了一所私立学校,据说这所学校办得相当成功……



这不仅仅是一个虚拟的故事。在我们当下的教育体制中,孔子所言的“因材施教”就是一纸空谈,绝大多数孩子因来自师长的求全责备的“全面发展”而倍受打击。往深处想,这就是忽略,不,是漠视孩子个性的表现。



当然了,那个“全面发展打基础”,还有一个下半句,是“个性发展有特长。”



我认为,这两句口号的着眼点仍然是技术层面的,就是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注重孩子的“知识储备”,而不是真正的尊重“个性”。真正的个性发展,其意义不是在于“有特长”,而是成为他自己而不是被一刀切的标准化个体。



什么是个性?



个性并非与众不同的表现,那是肤浅的表象。个性,不是刻意的特立独行,而是与众不同的思想及表现出来的创造力。



每个人,原本就是与众不同的啊。



正如卢梭所说的:“上帝创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破了。”



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以及太多蒙昧的父母,正在以忘我的精神前赴后继、孜孜不倦所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当成了上帝,硬把孩子塞入更平庸的模子当中。这一点,莫非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关联——“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可笑的是,每个父母不都是“望子成龙”吗?可他们却在亲手制造平庸,令孩子堕落成虫……



这即使不能套上违背上帝意志的大帽子,称之为违背自然规律也不为过。



最近读到关于马克·扎克伯格的故事——这位因创办脸谱网而成为全球最年轻富豪的传奇人物,引来万众瞩目。很自然的,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他为什么会成功?



26岁的他经历并不复杂,其中有两件事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       
当大家对名校趋之若鹜时,扎克伯格却于哈佛大学中途辍学。



二、       
当弱肉强食屡见不鲜的时候,扎克伯格却拒绝了雅虎16亿天价的收购。



他为什么没有随波逐流?



在扎克伯格的名为《回忆我的父亲》一文中,他这样写道:



七岁那年的暑假,父亲带我去非洲大草原玩。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在猎食时,鬣狗、土狼是联合行动的,而狮子、猎豹则是单独行动的。一开始,我埋怨狮子猎豹们太没有凝聚力、太缺乏团队精神了。但父亲却告诉我,我错怪它们了。后来,我才发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猎食方式所导致的后果是:前者经常饥一顿饱一顿,而后者则有享用不尽的美餐。



父亲意味深长地说,纵观一望无垠的大草原,大凡强者都是独自觅食的,而只有弱者和平庸之辈才会成群结队。也许可以这么说,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存在着这样的一个法则:亦步亦趋只会导致个性的泯灭,并由此注定一生庸碌无为。



细细品来,感慨良多。



是啊,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但不应当是平庸的,更不应该处于压制之下而被扼杀天赋——那是何等的痛苦,无异于“削足适履”——血淋淋,不忍目睹。



让每个孩子拥有其自然的个性,才是教育啊。



非常欣赏《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法罕,他若逆来顺受,只会成为一个庸庸碌碌的工程师,虽吃喝不愁,一辈子也难开怀,更不会有精彩至极的动物摄影作品可以展示给世人。



我更欣赏法罕的父母。尽管他们对儿子的前途有着自己的意见,但是最终他们还是选择了尊重、理解和支持。这实在是很明智的。



我们,要怎样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这是一个需要认真面对并努力践行的课题。



这是加斯顿小学的目标。



2013-6-17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