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午后,暖暖的阳光从窗户倾泻下来,温暖而舒适。悠闲地坐在沙发上随手拿起一本书,畅游在书海里。忘记了年龄,忘记了时间,仿佛自己是刚踏入校门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一如既往。要不是在一旁看书的儿子偶尔说上几句话,我还真忘了自己身在何处?
对书的酷爱也许源于小时候书籍的贫乏,还记得那时最早接触的课外书是琼瑶的小说。我表姐喜欢看书,并且还时不时能借到当时流行的杂志和小说。所以那时候,都是在阅读琼瑶的小说中度过愉快的周末的。那时的父母不像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阅读比较重视。只要你看书,不管什么书,都行,一概不横加干涉。所以,我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源于父母的无为而治。他们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也相信开卷有益这种说法。对我读什么书都听之任之。
我还能清楚的记得在初中,我拥有了第一本属于自己的杂志——《辽宁青年》。那时能够拥有一本杂志,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件很自豪的事儿。我至到今天还记得当时的一位作家张抗抗。那时读她的作品感觉当一个作家是很不容易的事儿。看到作家的作品发表在杂志上,很是羡慕呢!
还记得第一次拥有三毛的作品,那种欣喜若狂的劲儿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时三毛的小说正在畅销。读三毛的作品,被撒哈拉沙漠的美丽景色所吸引,那种异域的风光令人不禁遐想连篇;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故事,也成了自己心中爱情的幻想。可惜,随着搬家,那些书后来不知是丢了,还是被卖了?不得而知,徒留下难忘的回忆。
再后来,参加了工作。有了闲也有了钱。想买什么书,就随心所欲的买。像《穆世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贾平凹文集》《方与圆》《最伟大的推销员》《飘》等等都是那时候买的。那时工作之余,业余生活也不像现在这般丰富。我又不太喜欢逛街,喜欢安静。所以闲暇时光都是宅在家,手捧书籍打发闲暇时光,远离喧嚣的闹市生活,独自沉浸在书的世界里,竟然过得充实而快乐。
后来结了婚,追随老公来到了焦作。刚开始人生地不熟的,也没有什么朋友。我便在下班以后到书店闲逛,看到喜欢的书就会买下来。我还记得当时读《飘》时,每晚都是挑灯夜战,读到很晚才睡。为故事中的主人公的遭遇牵肠挂肚,或喜或悲。读着读着,便忘了时间。夜已深了,竟浑然不知。后因搬家,大部分书籍也都送了人,到现在想起仍觉的很惋惜呢!
后来随着孕育孩子,便开启了忙碌的生活。读的书也从小说转向育儿书籍。《哈佛女孩刘亦婷》《卡尔威特的教育》《斯特娜自然教育法》等等,都是那时读的优秀育儿书籍。是那些书坚定了我以后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的想法,让孩子浸润在书香里。让书香陪伴他(她)的童年,让读书像吃饭、睡觉一样走进孩子的生活。
在儿子呀呀学语时,我便开始了对儿子的阅读启蒙。念唐诗给儿子听,陪着他看无字有画的书。儿子在我的潜移默化下,不负期望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书籍。随着他一天天长大,我便有意无意的领他去书店,儿子虽然有点小,但是对图书还是很感兴趣的。进书店的次说多了,他也像大人一样有模有样的抓起图书,随手翻翻。我赶紧投其所好的给他订了《幼儿画报》,这一订就是四年。孩子的阅读兴趣在那四年基本形成了。后来,他上了幼儿园。我们便开启了亲子阅读,儿子在我的陪伴下顺利的走上了阅读之路。我在儿子学前阶段,给他读了很多中外名著,我自己也慢慢地走进书的世界,与儿子共同沉浸在书香里。
我们在读书中送走了他的幼儿园生活,一晃他就迈入了小学的门槛。在小学,儿子在老师的引导下读书的兴趣日益剧增;读书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文学、科学、地理、历史、人文,都有所涉猎。看着儿子一天天的在亲近书籍,逐步爱上了阅读,阅读已融入他的日常生活,我是看在眼里,喜上眉梢。我们拥有共同的世界——书的世界。在这里,我们同学习,共进步。在书的世界里,我们一路收获、一路欢歌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