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寻觅素材
早上批改作业,发现有的孩子在默写《游山西村》时出现了几处错误。原诗如下: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孩子把“酒”写成了“洒”,有把“疑”写成了“凝”,还有把“村”写成了“树”。在接下来的语文课上,我把这几处错误一一罗列给孩子们,并把错字放在诗中为孩子们朗诵了一遍。就像看了最最可笑的小品一般,我的70个孩子个个笑得“人仰马翻”,包括那些出了错的孩子。等笑声略小了一些,我跟他们开了另一个玩笑:“幸亏
虽然只有短短两三分钟,但我明显感到孩子们的情绪不错,于是顺便提到了另外一件事:日记素材。最近有好几位家长跟我说,孩子写日记有困难,最大的难题是没什么好写。我认为生活本身是极为丰富的,只要多留意应该有很多内容可写。可是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很多孩子缺乏感受生活的敏锐性,总觉得发生在身边的那些事情太普通,不值得记在日记上或写在作文里。
也不能怪孩子,从小到大也没人具体地教他们该怎么做。在学校,老师强调最多的是多观察,然后把观察的过程、结果记录下来,再加上自己的感悟写出来就是一篇文章了。孩子们照此办理后,写出了什么样的文章呢?普遍的层次不清、主次不分、主题不明、语言不美。为什么会这样?我以为问题出在我们的教育方式方法上。我们习惯于单纯地给孩子讲方法、讲技巧,缺少生动鲜活的实例,孩子们自然不敏感,不接受。
此时,孩子们的笑声还在耳边回响,我灵机一动:何不利用一下眼前这个再普通不过的鲜活事例呢?于是,结合刚才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我跟孩子们一起做了一次回顾:先做了什么又做了什么最后做了什么,我的表情和语言是怎样的,同学的表现是怎样的,教室里的情形如何等等,这是事件的主体。我告诉孩子,把刚才发生的事儿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完整写出来,就是一篇很有生活气息的日记。如果还想再深入一点的话,还可以写写自己笑过之后的想法,比如自己怎么看待这些错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如何避免类似的错误等,若把这些内容加进去,写出来的日记就更有意义了……
最后我建议孩子们在当天的日记里写写这件事。今天检查日记,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写了这件事,篇幅有长有短,但对事件的描述都比较完整,刘敏、赵淑瑞、高畅等同学还写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对这个结果我很满意。它启发了我的习作指导思路,让我看到了希望!
丰富的素材其实就在孩子们的生活里,关键就看教师点拨是否到位。贴近孩子的视角,手把手教给他们发现生活的方法,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