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只是一位家长的困惑。
“我的孩子口才了得,一说起什么来,滔滔不绝,再没有谁比他更能侃了。可是一说写作文呢,半天憋不了几行。这是怎么回事?这该怎么办?”
不必焦虑,实属正常。
因为每个人在提笔时,都需要一个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转化的过程。而之所以感到困难,最主要的障碍其实来自于畏难情绪——写作似乎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令人心生踟蹰。于是,哪怕平日里口若悬河,此时却一滴水也不敢放出来。
怎么办?
不要给孩子什么压力——你越压,他就越紧张,而紧张状态下,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要大打折扣的。写作,又怎么可能离开想象力和创造力?
也不要一味地光说好话——是要鼓励,是要等待,但是一定要积极等待,而非被动等待。
试试看?
绝大多数的孩子,是很难真正主动地爱上写作文的,必须有人能够扶上马、送一程。
不要寄希望于老师——老师当然是相对比较专业的,但是在当下这种教育环境之下,老师即使想因材施教恐怕也是力不从心。更不要说,老师对于孩子的了解毕竟远不如家长,老师只是孩子的生活的旁观者,而且未必是最为认真的旁观者,自然很难理解也很难找到办法帮助孩子用作文这一形式真正表达自己的内心。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根本,同样,家长也要承担起引导孩子写作的责任。
别紧张。
你能不能引导好孩子的写作,跟你本人会不会写作文倒没有直接关系。
最重要的,是你是不是把劲儿使到了地方,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列个几条,算是支招吧。
<!--[if !supportLists]-->第一、<!--[endif]-->和孩子一起生活。
这不是废话。当然,你和孩子是同在一个屋檐下,同在一个锅里吃饭。但是,你未必是在和孩子一起生活。你有没有关掉电视,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散散步、说说话、念念书、唱唱歌?对,是全身心地在一起,你要握着孩子的手,看着孩子的眼睛,感受着孩子的呼吸,你要让他知道,你的全部注意力都在他的身上,他说的每一个字你都听进去了。只有这样,他才会打开心扉,把一切讲给你听,你才会更为真切、细致地了解他的生活,读懂他的喜怒哀乐。这,是写作的素材。
第二、和孩子一起感动。
素材,其实每天都是一大把一大把,孩子口若悬河,正是来源于他对生活的感受。而作为引导者,你需要和孩子“同感”,这样才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宝贵的素材。就像孩子说同学之间发生了小误会一样,在成人看来也许幼稚可笑、不值一提。但是在孩子看来,却是很受触动的,听他一描述,比电影还要精彩。
第三、帮助孩子梳理。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往往就像是守着一座宝山却因眼花缭乱不知所措的财主。我们需要帮助他提炼出最值得写的那个点来,然后牵着它……就成了一条线。比如某一年的教师节,我的讲桌上摆满了礼物,以至于语文课也上不成了,孩子们齐声大叫着:“拆礼物!拆礼物!”于是我索性把语文书放下,一个一个拆开……这个过程,其实是很有戏剧化的,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热情。当然,最后的结果,是把这么“一出戏”当成了作文素材,让孩子们提起笔来、一挥而就。那么,如果是家长呢?当孩子们兴奋地向你描述当时的场面时,你就要找出一个点——是描写拆礼物的心跳时刻?是描写王老师的表情变化?是揭秘礼物背后的故事?还是写开始以为可以不上语文课了可最后才发现又落入了老师的圈套必须写作文的心理落差?
第四、由粗到精,由扶到放。
我经常建议学生写作文时,不必深思熟虑,而是先拿张大白纸,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万事开头难。孩子写不出来,是因为顾虑比较多,左思右想,反而易被掣肘。而让他像涂鸦那样,尽管随性去写,约束少一些,下笔也简单了。等到他划拉半天了,思路往往就打开了,甚至行云流水,就可以很自然地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您是不知道啊,孩子咬了半天笔头,往往是因为要起个什么题目而犯难!不拘一格吧,先写文,再命题,又如何?打个很俗的比喻,这是“杀猪杀尾巴”!在孩子写作的初级阶段呢,作为家长,也是要陪的,不是手把手写,而是以备咨询。孩子不问,咱就不答,孩子要问,一定回答。什么字怎么写、什么词更合适,这些尽可以直接回答。放心吧,孩子找到了感觉,酣畅淋漓,哪儿还会麻烦你?千万不要指手画脚!
第五、技术方面啊,可以录个音。
他不是能说吗?现在发达了,别说录音笔了,手机都能录一段。那就使用一下现代手段,不动声色地帮孩子录下来他的侃侃而谈,然后再把这些内容一字不差地记录在纸上或者电脑上。对了,据说有的语音输入法是很牛的,可以直接把声音转化为汉字。然后呢,拿给孩子看:“呶,写作文有什么难的!你尽管把你说的原样不动写下来,就已经很精彩了!”树立了信心,下一步只需要再逐步地学会琢磨就好了。那个,简单,因为他已经走出了关键性的一大步——戳破了那层从说到写的窗户纸。
写到最后,想起了前一阵子刚读过的一本书——《乱时候,穷时候》。
这本书,全是大白话,而且可以说都是乡村野谈,要是放在前几年,那是不太上得了台面的。我读完之后,赶紧放在书架最高层,怕孩子在太小的时候读到,会不太合适。
但是我承认这本土的掉渣的小书绝对有血有肉有生命。
更打动我的,是这本书的作者。她绝不是什么文学大家,也不是什么高级知识分子。别说作家班、中文系了,她连一天正经学校都没上过。
姜淑梅,1937年生于山东省巨野县,1960年跑“盲流”至黑龙江省安达市,做了20多年家属工。早年读过几天书,忘得差不多了。1997年开始认字,2012年开始写作。2013年4月起,部分文字刊于《读库1302》《读库1304》,并陆续刊于《北方文学》《新青年》等,本书为其首部作品集。
别怕孩子写不出来。
有体验,有兴趣,有愿望,那些文字会自然生发,不吐不快。
妙笔生花,也不是什么难事。
使用微信的朋友,可以搜索公众账号“我只愿风行水上”或扫描我的博客头像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平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