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纸团
——让孩子学会“珍惜”
今天中午到校后,我仍像往常一样开窗、整理教室。可当我扫过地,摆桌子、整理桌斗时,竟发现一个孩子的桌斗里有三四张脱落的作业本纸,它们抱着团,卷曲着身子,干干净净的脸上满是核桃皮似的皱纹。这开学以来第一次意外的发现,让我的心情立刻变得十分沉重。心想:这刚上学几天的孩子,怎么就有这个毛病?如果这第一次的不管不问,势必将导致以后的泛滥,这后果不堪设想。那么,是不是我平时强调的少了?我该怎么做才能让这些六七岁的孩子明白撕作业本是不对的,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怎样做才能让他们懂得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呢?思来想去,还是得借助阅读的力量。有了,今天日有所诵的内容就是它了——《珍惜》。
《珍惜》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曾卓的一首诗歌。曾卓的诗歌风格朴素自然,意境美丽而深远,像一条带着山花一往无前的小溪。读他的诗,您会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心就像阳光一样明亮善良,他的诗就像是一颗正在长大的小树,生机勃勃,带给您一个少年的春天。
孩子们陆陆续续地来到了学校,走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好了,是时候了。
我说:“孩子们请仔细听:教室里怎么有哭泣的声音?”“老师,我没有听到?”“老师,谁在哭呀?”孩子们一边说,一边东张西望。
这时,我把被遗弃的作业本纸团拿来出来,对孩子们说:“是它在哭。它已经哭了一个中午了,现在嗓子都哭哑了,出不来声音了。”孩子们瞪大了双眼,一脸的茫然。
我接着说:“老师,给你们精挑细选了一首诗,这是一首既有点“苦”,又有点“甜”的诗(它像我们吃的菜一样)。它的名字叫——《珍惜》,作者是曾卓。它选自《蒲公英轻轻飞》。
而后,我先示范朗诵了一遍,接着一句一句地教孩子们朗读。朗诵完第一小节,我就给孩子们讲了“眼盲”——盲人、瞎子。接着提问:“盲童认为什么是最大的幸福?”(一天的光明)“盲童在一天的时间里都要做什么?”(看看亲人,朋友;看看太阳,星星,月亮;看看旷野,草原,海洋;看看最美的画,最美的舞蹈;看看什么是蓝,是绿,是红,是黄。)“盲童认为要是能看到这些,他们就会很感激。盲童感激什么?”(光)此时,让孩子们闭上眼睛,跟着我朗诵第一小节诗歌,感受盲童对“光明”的渴望。
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诗歌的朗诵方法与第一小节相似,示范、领读、讲解(‘耳闭’、‘哑者’)、提问、感受体会聋儿渴望得到——一天的声音,听听母亲的低语;听听歌声、琴声;听听风雨声,波涛声;听听老虎的长啸,小鸟的啾鸣。哑者渴望——用自己的声音和朋友谈心,用自己的声音歌唱。坐轮椅的人渴望——站起来,走过去和同伴一道散步,爬山。而老年人渴望——回到青年时光。
最后,朗读理解第四小节,揭示这首诗歌的主旨——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因为,它们像江水一样在你身边流淌,一去不回头。
再次梳理诗歌后,推展延伸:家长天天接送你上下学,给你做饭洗衣、辅导你学习,是不是应该珍惜家长的爱?珍惜家长的劳动成果?(是)书、本子、铅笔橡皮是我们的学习用品,是不是应该珍惜?(是)怎样珍惜呢?(不乱撕作业本,轻拿轻放铅笔……)最后,稍微给孩子们说了“纸的制造过程”。
总结:我们要珍惜师生情,珍惜同学情、朋友情,珍惜家人对自己的爱,珍惜我们能看到光明、听到声音,珍惜我们能说话、走路,珍惜我们的儿童时代,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不再使我们的家长操心、难过;不再让铅笔、本子受伤、哭泣;不再挑食,不再乱扔废弃物……
这真是一首既有点“苦”,又有点“甜”的诗。它用最朴素的语言,写了几个孩子最朴素的愿望,它们像透明的雨滴一样,落在你的心上,激发着同情和祝愿,而且会让你更加理解“珍惜”的意味。
让“珍惜”根植于孩子们幼小的心田,让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发扬光大!
附诗歌:《珍惜》
一个盲眼的小姑娘说:
啊,如果问我什么是
最大的幸福,
那就是,给我即使是一天的光。
让我看看亲人,朋友,
看看太阳,星星,月亮,
看看旷野,草原,海洋,
看看最美的画,最美的舞蹈,
看看什么是蓝,是绿,是红,是黄。
我想看的东西是那么多,
一天的时间是太少了。
但是,我也将非常感激,
要是能给我一天的光!
一个耳闭的小男孩说:
啊,如果问我什么是
最大的幸福,
那就是,给我即使是一天的声音。
让我听听母亲的低语,
听听歌声、琴声,
听听风雨声,波涛声,
听听老虎的长啸,小鸟的啾鸣。
我想听的东西是那么多,
一天的时间太少了。
但是,我也将非常感激,
要是能给我一天的声音!
一个哑者多么希望
用自己的声音和朋友谈心,
用自己的声音歌唱。
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多么希望
站起来,走过去
和同伴一道散步,爬山。
而一位老人说,
他愿意牺牲一切只要能换回到青年时光。
啊,一切都是值得珍惜的
如果你失去了它。
要时时提醒自己,
应该珍惜的东西
正像江水一样
在你身边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