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4日,早晨7:30,在凉爽的晨风中,我们钢城小学三年级四班的13名学生由家长带领着相聚于洹水河畔的殷墟博物苑。趁着太阳还没有那么耀眼,我们赶紧合了几张影以做纪念。
8:00,当殷墟博物苑的大门为游客敞开时,我们13名“小游客”跟着王依欣的爸爸王振军老师浩浩荡荡地“开”了进去——很惭愧,我这个当老师的没有通票,又抱着自己的“小累赘”,只好把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王老师了(他身为老师有带领孩子的能力,又对甲骨文很有研究,交给他我是一百个放心)。
10:00,孩子们从里面“飞”了出来。马上向我和家长们汇报他们学到的东西。“我知道甲骨文中‘日’字怎么写啦……”“我知道‘晶’字怎么写……”“我知道自己的姓原来是这个样子的……”“老师,我看到你的‘曹’字是这么写的……”孩子们边说边兴奋地在空中或在地上开始写、画起来。看到他们这样,我忽然想起,有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曾经提出:“甲骨文是象形文字,是最适合孩子学习的文字。”这也就是我们安阳有的学校从孩子抓起,让他们学习甲骨文来了解家乡文化的原因吧。反正,我的这些孩子们是喜欢得不得了。
10:15,调整了兴奋的情绪之后,我们开始了这天的主题——歌颂祖国诗诵会。在即将放假的时候,我们接到一个比赛通知:“为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广播电视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安阳师院、安阳工学院联合举办京林·中央公园杯安阳市‘颂中华 爱安阳’朗诵大赛”,它要求参赛的条件很简单:“不分年龄、性别、职业、户籍,有一定普通话基础者均可报名参加”。既然孩子们参赛的热情很高,我这个当老师的有什么理由不鼓励他们参加呢?可能在高手云集的比赛中,我们这些年仅8、9岁的孩子真是乳臭未干的“小不点儿”,可他们依然有“出生牛犊不怕虎”的斗志啊!所以,我们今天的相聚就是赛前的一次切磋学习。
“谁第一个来?”孩子们应声纷纷举起了小手:“我!我!我!”在这么多林立的小手中选择出第一个来可真不容易啊……
先给孩子们解释,我会认真地聆听他们每一个人的朗诵,并且我也希望大家也认真听,一边听一边学习人家的长处,并且互相指出不足,以便改正。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开始。他们朗诵得声情并茂,体裁以诗歌为主,有《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中国》《我的祖国》《我爱你,我的家乡——安阳》……13个孩子的内容几乎没有重样的,从这就可以看出家长帮孩子搜集资料时是多么用心啊!
针对每个孩子的文辞特点及自身特点,我进行了重点词句的指导。如:好几个女孩为了让声音清脆而洪亮,故意捏着“假嗓子”,反而使声音的力度大副下降,我就教她们怎样使用气息,怎样用“腹式呼吸”,怎样用嗓子发音;有的学生在处理一系列排比句时遇到麻烦,怎么也提不上去了,我就引导他“欲扬先抑”,把前一个句子做降调处理,后一个就可以高起来,再抑,再扬,如此反复,使平整的句式有低有高,才显示出“跌宕起伏”的美感;有的学生对文稿过于熟悉了,朗诵得太“流畅”了,我就示范几句教她怎么“慢”下来;有的学生对重音处理不当,我就一句一句地教,把重音帮她画在文稿上……孩子们认真地听着,用心地记着,当我一句一句地示范时,他们一起跟着诵读……虽然没有桌椅板凳,那情景,那气势,和课堂上丝毫不差。
直到11:30,我们的诗诵会才正式“闭幕”。肚子“咕噜噜”地擂起了“退堂鼓”,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彼此告别:“预祝你们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