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年的相逢
年近古稀的崔文暄带着小孙女金涌泉登上了前往中国的飞机,望着隐约可见的山脉,崔文暄不禁跨进了记忆的长廊。
一九五零年,中国志愿军来到朝鲜,当时崔文暄年仅三岁,父母早已去世,和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当时志愿军的物资并不富足,尽管如此,志愿军们时常资助小文暄和奶奶。
而在小文暄的映象中,那个胸口时常插个钢笔的“华砾哥哥”待她最好。他一次次背着她过河,一次次牵着她翻山,一次次耐心地教她识字读书。在这个“华砾哥哥”嘴里,有奇妙的神话,离奇的鬼怪,美好的童话,壮丽的河山,愉快的歌谣,豪爽的号子……听他说,这都归功于那枝钢笔。那枝钢笔?小文暄疑惑极了,可“华砾哥哥”却笑而不答。
转眼间,小文暄已经十一岁,朝鲜战争也早已结束,志愿军也要回到祖国。一九五八年七月份,离开朝鲜的火车停到了这个村庄里,人们簇拥着,为志愿军送行。在送行的路上,花儿都轻轻摇曳着,晶莹的露珠儿顺着花瓣流下,似乎在哭泣。小文暄哭得更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嘀——”火车快要启程了,小文暄抽抽噎噎地说:“志愿军哥哥……华砾哥哥再……见……我们……一定会再次见面……的……”虽然已经被泪水模糊了双眼,但“华砾哥哥”仍安慰她说:“小文暄,还记得我告诉你,是那枝钢笔才能让我知道这么多知识吗?其实,答案都在你的枕头下面的那个信封里,记住,要好好学习呀!”嘀——“火车缓缓消失在了远方,只剩”华砾哥哥“的话回荡在小文暄心里。
小文暄匆忙回到家,找到信封。信中写到:小文暄,那枝钢笔是我的老师送给我的,我曾用它批画文章,我曾带它渡过饥荒,我曾和它经历战争,是它让我在艰苦的岁月里仍不忘学习,现在我把它送给你,让它成为你的伙伴!信封里掉出来一枝朴素的钢笔,小文暄眼睛里闪着泪花,把钢笔细心地放在口袋里。从此,小文暄认真学习,想尽办法找到当初的“华砾哥哥”,可没想到再次相逢已是五十五年后……
想到这,崔文暄不禁唉叹一声。正巧,飞机到站了。崔文暄和金涌泉急忙下了飞机,金涌泉高举那枝老式钢笔,小嘴轻轻嘟嚷着:“爷爷,华砾爷爷,您在哪儿?”突然,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拄着拐棍儿走了过来,在崔文暄转身的那一刹那,两个老人同时流下了那一滴酸酸甜甜的泪……
二〇一四年一月十二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