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课文《桂花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箩。积累“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闻香识桂花
(一)谈话引入新课
1、谈话:有一种花在农历的中秋节左右开放,虽然花朵不大,但香气浓郁。谁知道这是什么花呢?(桂花)
2、同学们,你见过桂花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结合自身经历给大家说说。)
3、本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家琦君,一起去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质疑课题
1、看到课题,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桂花什么样?什么是桂花雨?)
2、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约在中秋节左右。品种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还可以泡茶。
(三)检查预习
1.抽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箩”与“罗、螺、萝、锣”等字对比记忆。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交流积累的词语。
第二环节:细读品桂花
(一)细读悟情
1、自由默读全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内容。
2、小组交流: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喜欢?
3、集体交流重点句子: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用得好?
(“浸”就是泡。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是多么浓郁!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家乡的桂花,已不受季节的束缚,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
(2)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3)边读课文边勾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引导学生集合课文插图,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是桂花雨?
第三环节:精读悟桂花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的这句话,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她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桂花,寄托着母亲的思念,充盈着她生活的全部空间,早已成为了母亲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院子里的桂花,代表的是家乡。母亲在用心体味桂花。由此,我们知道,家乡的桂花香在母亲心中是不可替代的。)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从这个句子中,你又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个“又”字,说明作者常常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而这恰恰代表着她对故乡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承载着作者童年的快乐,摇花的乐趣,浓郁的香气,早已成为作者童年记忆中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经典。)
第四环节:拓展忆桂花
(一)、拓展延伸
因为桂花香气持久,所以不知有多少历代文人墨客陶醉在这桂花馥郁芬芳的香气里。他们吟诗作赋,用美好的诗词来歌颂桂花,赞美桂花。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
集体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古诗或名句。
《咏 桂》 《鸟鸣涧》
杨万里 王 维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二)积累词语。
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
(附)板书设计:
爱桂花: 香
桂花雨 摇桂花: 乐 思乡情
忆桂花: 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