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文本新的“生命”
--从《灰雀》一课教学谈起
《灰雀》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找寻一只惹人喜爱的灰雀,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小男孩。经过一番交谈,受到感动的小男孩终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以及对儿童的爱护,并以小男孩的诚实和天真为学生树立了正面的学习范例。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二是要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也借助这一课对学生进行爱护鸟类保护动物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从语文学科具有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两大特点去设计教学:抓住人物的对话,通过师生、生生合作的分角色朗读,用心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在交流中指导学生感悟列宁对少年儿童的爱护,以及小男孩知错就改、天真可爱的特点。通过反复的感情朗读和交流,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课文的主要情感,并领悟到写文章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和神态来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实现了理解和运用的双重教学目标。
原本教学任务已经完成,我可以总结全文,结束教学。但是,我发现学生在交流中都认为列宁采用保护男孩自尊心不当面指出其错误的处理方法是最好的。从他们的发言中,我听出了他们希望自己做错事也都能得到别人的谅解,不想被当面指责,因为那样很伤面子。
这种想法和愿望在现实社会都可以实现吗?我们做错事情,别人都会婉转的提醒我们、都不会当面指出我们的错误或不足、甚至都会等待你自己发现、改正错误吗?答案是:不可能!在我们身边,有像列宁一样的善解人意型,也有像包公一般的铁面无私型!就像一年四季有和风徐徐的春天,也有冷风凛冽的寒冬!人生的路途中,会有成功的掌声和鲜花,也有失败的打击和批评!每一个故事都有它的局限性,我们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想去看待问题。而且,就在这几天的教学中,我发现我们班有不少学生只能听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当遇到老师或同学只是些许的批评时,不但情绪受到影响,还会哭鼻子!我们不禁感叹:现在的孩子耐挫力太差了!难怪经常会有一些大、中学生因做错事或考试不理想,不能接受家长和老师的批评而出现轻生或自残的悲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做学生身心健康的保护者,更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且要从现在开始!所以,《灰雀》的教学不能只到这里,我要借助它来上一堂更真实、更生动的语文课!于是,我向学生提出了新的问题:
“如果列宁直接指出了男孩的错误,男孩会怎么做?他应该怎么做?”
“如果,你是这个小男孩,你会怎么想?会怎样做?”
“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别人是怎样对待你的错误或不足的?面对别人不留情面的批评和指责,你该怎样做?”
… …
面对我提出的这一连串的问题,他们很快就认识到,很多时候是会遇到严厉的批评和不留情面的指责的!那么这时候怎么办?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时候,我继续引导他们:“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可能遇到挫折与失败,会有掌声和鲜花,也会有批评和困难!我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但是更需要别人及时地、真诚地指出我们的不足和错误;面对别人善意的批评和指教,我们要感谢和珍惜并虚心接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改正不足、进步更快,变得越来越优秀…...!”
虽然学生中有娇嫩的“花朵”,也不乏坚强的“雏鹰”,少年儿童的可塑性很强,他们渐渐转变了思想,认识到面对善意的批评和指责,要心存感激并虚心接受,因为这都是为自己好!我特别留意了那几朵平日里“娇嫩”的小花儿,他们的双眸中也似乎若有所思……这时,我的教学才圆满结束!
相信这节课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一颗坚强的种子,在面对挫折和打击这个问题上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我想,为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赋予文本新的“生命”,这也是一种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