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一年级作文 >

当经典诵读和学生的生命相契合作文

2019-09-23 
当经典诵读和学生的生命相契合何谓经典?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而弥新。让学生诵读经典,让教育具
 

当经典诵读和学生的生命相契合

何谓经典?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而弥新。让学生诵读经典,让教育具有中国经典文化的元素,使其拥有中华文化的底蕴,本意自然是好的。而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关键在于其表意的丰富,因为它始终拥有一种在新的时代里获得全新阅读与阐释的可能。我们在读诵经典时,不同时期对经典的感悟都是不同的,学生自然也会有自己对经典的感悟。如果在进行经典诵读时,能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其生命相契合,学生才会兴趣盎然,陶情冶志,接受理解,身体力行。

首先,经典诵读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教育哲学家怀特海曾提出一个论断:学习是由浪漫、精确和概括这三种显著的特征构成的有节律的循环。要写作诗歌必须学会诗歌的格律,要建设桥梁必须懂得材料的强度。教育如果止于精确阶段,而不能时常重返浪漫阶段,就会造成思维和感情的瘫痪。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警惕缺乏活力的死板概念,也就是未经思考、未经检验的,对观念囫囵吞枣式的接受。

网上曾看到让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背《关雎》类的文章的案例,说学生背不下来,又怕责罚,难为得直哭。这不是摧残儿童么?的确如此,一个儿童最初习惯的阅读方式、学习方式,将成为他一生学习、存在的根本方式,他今天是探索的、对话的、自主的,还是机械记忆的,这些都将成为他的原初经验而伴随他的一生。我们一年级时,曾经有过读《三字经》的经历。《三字经》中包括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名人故事等各方面的信息。我们并没有让学生去单纯的机械地背诵,而是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融合了多种形式进行诵读,使得词句与学生的生命相契合。在诵读“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时,我以教材中《平平搭积木》的课文为引子,拓展了主题相同的儿歌《分果果》,学生们在表演朗读中,体会到了孝老敬老的美德。有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儿歌做铺垫,同时播放“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的视频,形象地引出《三字经》中这一节,学生自己心里便拥有了自己对这些句子的感悟与理解。再次引申,带给学生绘本故事《爱心树》,通过故事——学生在这个生命特定阶段的最佳营养,使得这几句话再次与学生的生命相契合,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配画,而这些便是学生们对这几句经典的理解与应用,无需抽象成为某种概念或理论,但已经深深融化在他们的心里。

其次,经典诵读需要有阶梯性的诵读规划。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知识阅历有限,自身并不具备对经典作品的选择能力,诵读经典的起步阶段属于被动或“被引导”阶段。对于教师来说,把握好经典要义,提高学生阅读品质至关重要,是实施经典诵读的关键。因此,在规划经典阅读时,注重课程系统性,在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作品,体现不同年段的不同目标,就显得很重要。

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多是在一首首儿歌、童谣中徜徉,浅显易懂、富有韵律节奏美的儿歌、童谣,会带给浪漫期的学生与生命相契合的体验。《三字经》、《弟子规》只是做一些简单的穿插,并且还要努力做到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二年级会带给学生大量的儿童诗,国内的,国外的,动物主题,植物主题,想象主题等等,让学生在想象的世界里放飞想象。三年级,会引入适当的古诗词诵读,直至四年级,开始以“农历节气”为主线的古诗词的诵读,走过春夏秋冬,感受诗词的温度和气息,触摸诗词背后的伟大灵魂,如此《诗经》、《古诗十九首》等这些原创性的经典,才会真正被学生们所理解,在他们心里才能种植下对经典敬畏且有着自己的解读与生命体验的种子。也只有在大量诗歌,故事性材料为基础,到五六年级,学生才可以与《论语》、《道德经》等这些经典中的经典展开对话,而只有拥有了对话的能力,才能够从中读出智慧,也可以从中读出更深的生命体验。

再者,构建经典阅读的课程体系,使之与学生的生命进行碰撞。以《论语》为例,《论语》是一个中国古典散文、格言的典范性文本,同时也是一个不能被修改或翻译为白话的文言文文本,《论语》的学习,将会成为孩子们长大以后接触全部中国文化、中国古代名人,接触中国古诗词、小说、绘画的重要的基础。在进入《论语》诵读之前,孩子要做好足够的铺垫。教师也需丰富自身素养,能够使自己慢慢抵达儒家思想的核心。当然,要了解儒家思想,《论语》也只是其中一个显著的代表。

我初步规划五年级下学期开始带学生们读《论语》,经历了跨越四五年级两个学期的古诗词课程后,学生们会逐步从浪漫阶段步入精确阶段,再向概括阶段迈进,这样,学生从《论语》的诵读中可能会有更多与自己生命所契合的感动。先从了解“孔子的人生图谱”入手——“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随欲,不逾矩。”这段话背来很简单,要真正理解则需要借助于阅读。同时,可穿插《孔子》一书展开讨论。从孔子一生经历中,提炼出与我们生命相契合主题——“描绘自己的梦想”。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书写梦想的日记本,用来书写自己的梦想。确定梦想是简单的,能够为梦想储备能量是需要恒心和毅力的。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入与梦想有关的电影,或者相关的文学书籍,使得学生烛照自己的内心。当梦想越来越清晰的时候,我们回头再看孔子的人生图谱,来理解他的“有志于学”。然后走近“孔子之乐”。孔子之“乐”,有优美之乐,也有崇高之乐。穿插体现儒家精神的古诗词,进行深入体会,再结合自己的生命来体会与书写。最后,总结除了孔子之“乐”的核心:“我”与天地万物神秘会合交融——这就是“我”的存在:天人合一与担当天命。重中之重,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儒家的精神。以入世担当、以仁义为标准的诗词来帮助孩子理解,穿插相关古诗词的诵读。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反观自己,慢慢地,儒家精神的种子会悄悄播下。这期间,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故事也一定会很多,书写出我们自己的故事,成为经典诵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是经典诵读的意义所在。

当我们真正走进了经典,当经典诵读与学生的生命相契合,我们才能解读出其中蕴含的大智慧,才能使之融通学生生命成长之精神,契合现代教育之意蕴。(2013.4.12)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