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四年级作文 >

课堂上,孩子们需要什么作文

2019-09-21 
课堂上,孩子们需要什么女儿学过了《香港,璀璨的明珠》这篇课文,回家写这课作业。我坐她旁边,翻看着课文。女儿问

                   课堂上,孩子们需要什么

女儿学过了《香港,璀璨的明珠》这篇课文,回家写这课作业。

我坐她旁边,翻看着课文。
    女儿问我:“你去过香港吗?”

“没有”

“香港在哪?”

“在------”我的回答还未完整,女儿便沉到自己的思维中去了,问题一个接一个,好像不怎么需要我的回答。

“离我们远不远?”“坐飞机去需要多长时间?”“坐火车呢?”“开着咱家的车去呢?”“地球上最远的地方在哪儿?坐飞机去需要多长时间?”“地球上有心脏的地方吗?”

终于停顿了,可能最后一个问题,是目前她最关切、最困惑的问题。

我说:“地球上没有心脏这个地方。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人身体上最重要的器官是心脏,所以就说某个比较重要的地方是心脏。比如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们就可以说北京是我国的心脏。”

女儿:“那法国的心脏呢?”

我:“巴黎。”

女儿:“巴黎远不远?坐飞机需要多长时间?他们说什么话?住什么房子?”

-----

女儿的问题不再一一列举。这样的问话一直持续了半个小时,最终女儿有点困了,方才止住了提问。

没想到孩子心里装着这么多疑问。课堂上为什么没问老师或同学呢?那么她学过课文后,获得了什么呢?我问女儿:“你学了这篇课文,知道了什么?”

女儿说:“香港是美食之城,风景很美,是旅游的好地方。”

我笑了,这才是孩子。学习课文时,她最关注的点只在孩子感兴趣的方面:好吃的和好玩的。当然课文中还提到:香港是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但孩子或是对什么是“航运、贸易、金融”这些不懂、或是不感兴趣;和编者所要呈现的“香港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爱香港,爱祖国”这一主题似乎更有些距离;“香港真是我国南海之滨一颗无比璀璨的明珠”——到课文结尾这种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更是距离遥远。我感觉,他们在学习时,孩子的生活经验、师生生命、知识这一伟大的事物之间没有产生深刻共鸣。教师只是把把教材当教材,学生学习的只是知识的碎片而不是系统的知识构建。只有把教材当课程,才能引领孩子从字词的琐碎中走出来,才能有更大的视野和探究的情趣。

备课时从谁的角度出发很关键,既要有教师、编者的引领高度,又要有孩子的认知兴趣。就这节课,若是能从孩子感兴趣的方面出发,然后建构孩子对香港的全面认识,最终引导民族爱国情结,这样的懂得之后,孩子对“学了这篇课文知道了什么”的回答,就不会这么肤浅。老师的作用,就是在除了学生自己读课文就知道的以外,应该引导孩子在他们需要知道和探索的东西上探究。老师应站在孩子的视角,来解读他们对这篇课文的需要,然后,建构起我们作为成人想让孩子懂得的、和孩子想知道的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课堂的教学,才会有一定的趣味性、探究性和深入性。

那么,孩子们需要什么呢?是不是可以这样——

课前:让孩子们搜集有关香港的知识,初步了解香港。读熟课文后提出最想了解的、最感兴趣的问题。不能埋没孩子提问题的能力。李镇西老师统计过他的学生,教《故乡》时,学生共提了82个问题;学《说‘勤’》时,仅仅700字的课文,竟提了一百多个问题;教第三册语文时,学生就课文共提了1452个问题。不能小看提问,恰恰是这些问题的提出,是点燃学生强烈的知欲的前提,是激发他们的探究思维的最好捷径。

课堂上:小组展示交流搜集有关的香港资料;老师展示搜集的香港的资料PPT;资料展示结束后,问孩子们最想知道的或者此刻还不知道的问题;这些问题,认真读一读课文知不知道呢?读完后让孩子们回答从课文那些地方读懂了这些问题。若孩子没提出的关键的问题,或者孩子们触摸到了关键的问题,但理解的还比较肤浅,教师这时候就要发挥引导的作用,引导孩子钻研、切磋、探究,或是调动孩子的经验、情感,通过朗读或听老师讲解来达到目的。

这样既兼顾了老师的目的又照顾了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的培养,孩子的收获或许就会是另外一个层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