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我更理解教育
童年时遭遇的教育
这件小时候的事注定要让我一辈子铭刻在心了。在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穿着妈妈给我买的新裙子,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了。在老师讲课的时候,我忍不住穿上新裙子的喜悦,瞅了一眼裙子上用金丝绒绣制的充满质感的两条可爱的小金鱼。这一瞅不要紧,就这一下,就被火眼金睛的老师看见了,不耐烦地说:“毛莹,可不知道你穿了一件新衣服了!”继而班里的同学们的都哄堂大笑起来,那笑声是那么的难听、刺耳。
本来穿件新衣服是件骄傲的事,可是我却因为这件新衣服成为了全班的嘲笑的对象,立马,把我臊的呀,满脸通红,恨不得立马找个地缝钻进去。
从此以后我是再也不期待穿什么新衣服了。正好家里条件也不好,我的好多衣服都是姑姑、表姐等亲戚穿过的旧衣服。
可是有一次,妈妈还是给我买了一件新裤子,是当时特别流行的脚蹬裤,鲜红的颜色,八九岁的小姑娘穿上感觉真的很漂亮。可是看着自己的新衣服,我居然发起愁来,我的数学学得那么差,要是老师上课提问我,我回答不上来,老师一定会生气地说:毛莹,你看看你,学习没一成,穿着打扮你倒是怪讲究!或是在作业本上做错了一大片的题,老师该喊我去讲台上挨打了,穿着新衣服挨打,多丢人啊!还是别穿了。就这样,这个红色的、崭新的、漂亮的脚蹬裤被我试穿了一两次后,就压箱底了,再也没有出来见过光。
就因为它的主人是一位学习不优秀而又自尊心极强的小女孩。
直到现在我在穿衣上也不讲究,身边的人总是埋怨我的打扮太土里土气。
我想,如果当时老师对穿着新衣服的我不是横眉冷对,而是用另一种态度提醒我,也许,效果会完全不一样。
小时候姊妹多,家庭条件也不好,再加上家里也没个男孩,妈妈的脾气特别暴躁,如果一有不顺心的事, 就都撒到了我的身上。
大概是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吧,家里喂了一群羊,我得天天去放羊,小羊也不是十分听我话,心中不免有些烦。那天妈妈没在家,我就跟着邻家比我大个四五岁的哥哥姐姐下滩地里割草给羊吃了。那整个下午别提我干得有多卖力了,没有半分钟的懈怠,等天快黑了,我背着满满实实的一大袋回到家里见到妈妈,等着领赏。没想到,妈妈二话没说,把我割的草全扔了,还狠狠地打了我一顿。妈妈怪我没有经她同意就去做事了。
小时候诸如此类的自作主张事,基本上都是挨骂又挨打而悲惨收场。
小时候还有其他挨打挨骂的事更是不计其数,如果每次妈妈光狠狠打一顿也就算了,她还特别爱吵人,能够一个小时不停地数落你的罪状并给你加上相当生动的评价。跟妹妹之间有什么别扭,只要妈妈看到了,统统逮着我大骂一顿,通常是骂得我无地自容。别人家的弟弟妹妹都是怕哥哥姐姐,敬哥哥姐姐,我们家的姐姐见了妹妹像却是像老鼠见了猫。
自此以后,我开始变得没有主见,反应迟钝,做事犹豫不决,超级自卑,大小事必得经过妈的恩准。
街坊邻居见我跟妹妹在一起的时候,人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夸上妹妹几句:“你看这妹妹多机灵,聪明,嘴又巧,老大不胜小哩。”
这些话每次都像针一样扎进我幼小而又稚嫩的心灵,但是我也默默承认着这个差距——我就是笨,天生的笨,谁也无法改变我的笨与蠢。
我有一个教育者的愿望
我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当一名教育者,能够走进学生心里的教育者,能够理解学生“错误”的教师,想孩子所想,做孩子需要做的事,能够接受学生的“反应慢”的教师,欣然悦纳成绩落后的孩子……
能够做一名让学生在快乐、幸福中学习的老师。
初步接触《教育学》
2003年,当《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如获至宝,别人都嫌这两门学科枯燥,我却如饥似渴地读着,在书中,找到自己小时候犯的在大人眼里无法原谅的错误,在《教育学》中却是孩子必不少的成长经过;我在理论中寻找着内心深处曾经萌芽过的思想……
这本书让我更加地喜欢教育,更加地理解教育——原来,教育不是生硬的强迫孩童,更不是罪恶的惩罚,而是抓住孩子的身心特点、规律,有效地引导、指引。
教育学中说:“人的发展同人的本质一样,既有共性特点,又有个性特征。我们经常看到,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不仅身高体重差异很大,他们的想象力、记忆力等差异也较常见。如,有的儿童富于想象,有的儿童善于记忆。有的语言丰富,擅长描写;有的计算敏捷,擅于心算。有的年少聪颖,智力超群;有的智力愚钝,落后于同龄人。在气质与性格上也存在差异,有人爱静,有人好动;有人羞涩,有人爽朗。 ”
经常听到老师、家长对孩子说:你看人家xxx,多好,多优秀。殊不知,有时候孩子不听话,不优秀,也不是孩子自己愿意的。这样的话极大了伤害的孩子的自尊心。如果老师、家长在说这话前能想一想:我看看人家哪位教师,人家哪位家长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也许就不会那么理直气壮了。如果老师和家长都能看一看《教育学》,明白孩子的发展规律,就更不会处处跟孩子过不去了,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创伤了。
礼遇春风化雨般的教育
走上工作岗位后,有经验的老教师向我传授经验:“对待学生,你就不应该给他们好脸色,你应该从一开始就把他们给制服了。”
我半听半从,发现根本就不像他们说的那样。有时候,你在班里厉害了,班里的纪律表面上看上去平息了,其实孩子们的心与习惯根本就没有改变,并且会越来变得越浮躁与叛逆。
直到我用心地阅读了教育者苏霍姆林斯基、雷夫、阿莫纳什维利、李镇西时,我才真正感受到了教育是春风化雨般的过程与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他用平实的文字,记录着自己一天天的教育生活,也在向工作在教育一线的青年教师娓娓道来,亲切而又不失权威地向青年教师叮嘱着的教育路上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是如何脚踏实地实现教育理想的。
他的课堂不仅仅在教室,他把植物园搬进了学校,带领孩子们观察植物的生长规律,培养孩子们的耐性,培养后进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他带领孩子们到田野的小河边,体会大自然的魅力;他用阅读的方式去提升智障儿童的思维能力……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眼里,学生不分好快,只有潜心研究教育,研究学生,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来适应不同的学生个体,力争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快乐的学习生活。
读过雷夫的《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后,我心潮澎湃,彻夜难眠。教育就是用生命滋润生命。
在雷夫的教室里没有“害怕”这个词,孩子们不知道害怕老师,老师是现实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人,他会在做实验的时候太投入了,以致自己的头发燃着了还毫无察觉。试想,孩子在没有恐惧的教室学习,孩子们的思维将是多么地活跃,内心将是多么的愉悦,行动将是多么的洒脱。孩子们的整个身心都是健康向上的。
雷夫注重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为了让孩子们爱上阅读,爱上写作,会写作,他与孩子们一起读书,一起演课本剧,音乐剧。
耐心、用心地批改学生大量的写作作业。批改作文,这是每个语文老师都要做的事,平常普通,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雷夫老师就是于平常中做出了奇迹,他从对孩子们的“语法”抠起——每周作文——每月读书心得,他用批阅的方式与孩子做心灵的沟通。他的伟大之处是——他一直坚持了下来,没有放弃这项好多老师都不愿花大量时间与精力的去做,而又不会轻易出效果、出成绩的事。他始终认为写作是开启孩子心扉的钥匙。
这才是真正为孩子一生奠基的好老师。
我能做到像雷夫一样吗?
《孩子们,你们好》、《优秀是教出来的》都体现了老师对学生博大的爱与理解,尊重与信任。他们的学生个个都是那么的有礼貌,有修养,难道是孩子的起点不一样?非也,是孩子们遇到了春风化雨般的教育者了,遇到了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地呵护孩子稚嫩心灵的老师了。
所有遇到像苏霍姆林斯基、雷夫、阿莫纳什维利老师的孩子们,想不优秀都难。由此可见,优秀是教出来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能够唤醒生命的儿童读物
想要通过教育来改变孩子,使孩子更加优秀,那么就请教育者用生命的温度——爱,来唤醒处于沉睡中的受教育者。
《小猪唏哩呼噜》中的笨笨的、傻傻的小猪唏哩呼噜,经常被机灵的小猴、小狐狸捉弄,可是他幸运地遇到了大狼啊呜老师,老师欣赏它的善良、勇敢、乐于助人,唏哩呼噜被野外的大狼叼走,要被分成块放进小狼宝宝的肚里,他并没有怕,而是巧妙地逃脱了大狼的手心,还战胜了要吃掉小狼们的月牙熊,成功地保护了小狼们;他为鸭太太作保镖、一个人赶夜路到城里送鸭蛋;还帮鸡太太鸡宅捉鬼呢……就这样小猪由原来的笨、傻成长为了一名鼎鼎大名的大英雄。
《窗边的小豆豆》中那个曾经被迫退学的小女孩小豆豆,《特别的女生萨哈拉》中被父亲抛弃,被全校师生认为需要特别照顾的萨哈拉,身上都有共同的大人不喜欢的缺点:不太守规矩,好奇心强,作业完成不及时,在老师面前显露出自己的真性情。可是这些孩子身上的天真、善良、想象力丰富等等一些内在的优点没有被平庸的教育者看出来。
直到他们遇到了充满爱心与耐心、懂得欣赏孩子们的小林宗作校长,充满智慧而又处处为孩子们着想的波迪老师,她们的命运改变了,优秀的老师用爱心、耐心、用心温暖着、滋润着、呵护着、欣赏着这幼小而又敏感脆弱的小苗,小豆豆成了全国著名的电视台主持人、著名作家黑柳彻子,萨哈拉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学生,萨哈拉的名字也登上了书店里书架上畅销书的位置。
每个孩子都是上帝的宠儿,他们身上都有别人身上不具备的优点与潜质,同时也有一些大人们不喜欢的一些特点,不论怎样,每个孩子都需要我们大人,尤其是老师、家长的关注与呵护,而不是侮辱、冷漠、与嫌弃。
阅读让我明白,教育是培养天才的,教育是造就人才的,而不是戴着有色眼镜在众多的受教育者中挑选天才,抛弃需要扶正的弱苗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