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一年级作文 >

《翠鸟》教学设计作文

2019-09-11 
新教育实验构建理想课堂有效教学框架三年级 语文(学科)人教(版本)设计人:窗外天使课题:第五课 课题名《翠鸟》

新教育实验构建理想课堂有效教学框架  年级 语文(学科)人教(版本)  

设计人:窗外天使

课题:第五课 课题名《翠鸟》

课时数:2

文本解读:

《翠鸟》一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鸟——翠鸟。翠鸟颜色鲜艳,小巧玲珑,鸣声清脆,捕鱼时动作迅捷,十分惹人喜爱。孩子们喜爱翠鸟,想捉一只来饲养,而老渔翁的话使孩子们打消了这个念头,把翠鸟看作了朋友。

课文的一、二、三自然段,不论是对翠鸟外形的描写,还是对翠鸟捕鱼动作的描写,看似客观,文字背后却充盈着作者的喜爱之情。美丽的小鸟并不少见,但像作者这样带着一双眼睛去观察的却不多。课文的后两个自然段,“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并不意味着孩子们不爱护小动物,而是因为他们被翠鸟的美吸引、陶醉,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想要拥有一只翠鸟的念头。在听了老渔翁的话后,孩子们很快明白,占有美丽的事物本身并不是一种真正的爱。正确的爱的方式是呵护翠鸟,让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

作家菁莽是诗人,同样的,他的《翠鸟》一文语言也满溢着浓浓的诗意。无论是对翠鸟外形的静态描写,还是捕鱼时动作的描写,文章的语言都像“翠鸟”这个小生灵一样,美得照亮读者的眼睛。

教材解读:

《翠鸟》是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描写了翠鸟的外形、动作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描述方法:关于翠鸟羽毛的颜色,自上而下分别写了头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关于翠鸟捉鱼,是按照注视、等待、叼鱼、飞走的捉鱼经过进行描述的。 

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主题进行编排。要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增强学生环保意识,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翠鸟》一文应该围绕着这个主题,教会学生爱护小动物,与身边的动物和谐相处。   

学习

目标

A类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衬衫、透亮、又尖又长、清脆、一眨眼、泡泡、逃脱、饲养、渔翁、石壁、打消、念头”等词语,摘抄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特点的句子。

B类

3、引导学生通过细读语言文字、把握文本,体会翠鸟颜色的鲜艳与动作的迅捷,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4、学习“抓住事物特点”细致描写的方法。

C类

5、使学生发现美、热爱美、呵护美,对翠鸟产生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预习

作业

1、   自读课文,圈出文中不认识的字以及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利用工具解决字词障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争取用声音表达出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2、   抄写目标2中“翠鸟、苇秆、腹部、衬衫、透亮、又尖又长、清脆、一眨眼、泡泡、逃脱、饲养、渔翁、石壁、打消、念头”等十二个词语,每个三遍。注意“翠”上边的羽字没有勾,“秆”不要写成木字旁,“清脆”的“脆”不要写成“翠绿”的“翠”,“念头”的“念”不要多加一点。

3、   上网搜集关于翠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对翠鸟有个初步了解。

4、   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5、   画出描写翠鸟颜色鲜艳和动作迅捷特点的语句,多读几遍,争取背会。同时思考:我们为什么会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这个想法对不对?如果你要劝说“我们”打消这个念头,该怎么说呢?

6、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自然中、生活中美的事物呢?

教学板块

第一课时

个体学习清单

第一板块:【教学目标1、2  共15分钟】

检查预习,开启新课。

1、   带领学生学习生字中的易错字“翠、秆、腹、脆、念、壁”等,让学生书空,请学生说说怎么记忆这些生字。(2分钟)

2、   听写目标2中词语,让同桌互相检查,师抽查各个层次的学生各三名,了解字词掌握情况。再次针对易错字进行提醒。【5分钟】

3、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后进学生是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正音“秆”是三声,不是一声。检查优等生是否能够读出对翠鸟的喜爱。(3分钟)

4、   让同桌互相读描写翠鸟外形和捕鱼动作的句子,看谁能背诵下来,对熟练背会的学生提出口头表扬。【2分钟】

5、   让学生默读课文,班内交流课文主要内容。【2分钟】

6、   交流收集到的翠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开启新课。【1分钟】

1、学习生字,听写写生字。

2、同桌互相对照词语表检查。

3、订正错字,每个五遍。

4、朗读或听同学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句子。

 5、回顾学习,谈一谈可我的主要内容。

6、聆听同学们的想法,及时修改自己的预习误区。

7、交流、聆听收集到的翠鸟的资料。

第二板块:【教学目标1、3  共20分钟】

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欣赏翠鸟的动态美和静态之美,指导朗读。

1、要求学生边自由读课文,思考:我们为什么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预设答案:因为翠鸟很美,因为翠鸟动作很快,我们喜欢翠鸟)

2、组织班内交流:那些句子写出了翠鸟的美?出示翠鸟图片的PPT,让学生看图读书上相关的句子,欣赏翠鸟之静态美,进一步体会翠鸟羽毛颜色的鲜艳。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句子,继续背诵。

(板书:红色、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

3、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到翠鸟的动作很快?(疾飞、一眨眼、箭一样,只有苇秆孩子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4、出示PPT引入翠鸟捕鱼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翠鸟的快。

5、指名读后出示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说一说录音上的和自己读的哪些地方不一样。

6、带领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评价朗读后齐读。

1、带着喜爱之情自由读课文,思考并交流:我们为什么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

2、图文对照,看图读书上句子,欣赏翠鸟之美。

3、找出描写翠鸟动态之美的句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4、聆听课文范读,评价录音朗读和自己朗读的不同之处。说一说它好在哪里。

5、尝试有感情地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齐读课文

第三板块:【5分钟】

让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并布置家庭作业:

1、后进生把十二个听写过的词语请家长再次听写一遍

2、为什么翠鸟的颜色会如此鲜艳呢?这里边可是有一个神奇的科学现象哦。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这个问题。

谈一谈本节课自己的收获是什么

第二课时

第四板块:【5分钟】

复习:背诵并抄写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特点的句子

给同桌背诵自己抄写的语句

第五板块:【教学目标4、5   30分钟】

品味语言,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按顺序描写一样事物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说一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抓住了翠鸟的什么特点来写的?(颜色鲜艳、动作迅捷)

2、练习片段描写:请你选择一种熟悉的小动物,抓住它的一样特点来描写它的外形。

3、展示交流习作片段,评价是否按顺序抓住了特点来写。

4、出示PPT,引导学生品味“疾飞”、“一眨眼”、“箭一样”等词句在表达翠鸟的“快”这个特点的作用。

出示翠鸟捕鱼的视频资料,再次直观形象地感受翠鸟动作的迅捷。看完后尝试用自己的话口头说一说,翠鸟捕鱼的过程。

5、再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思考:你觉得翠鸟是飞来和我们做朋友的吗?你会如何劝说“我”打消饲养翠鸟的念头呢?比比看谁的话更有说服力。

6、带领学生小结: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描写了翠鸟的外形美和动作的快,表达了自己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要与我们身边的小动物和谐相处。自然中,无处不存在着美丽的事物,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热爱美,呵护美,而不是占有我们喜爱的美丽的事物。

1、读课文,思考并班内交流作者抓住了翠鸟的什么特点,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描写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外形

3、评价欣赏同学的习作片段。

4、思考并交流,以小朋友的语气劝说“我”打消捉一只翠鸟的念头,懂得如何对待自己喜爱的小动物。

第六板块:【目标5  5分钟】

你知道翠鸟的羽毛为什么会如此鲜艳吗?你还知道自然界类似的情况吗?

告知学生,色彩是保护色,是生存需要。这是大自然进化的结果。

交流收集到的相关资料

教学反思

依据本单元的“保护环境”这一主题,这节课的C类目标应该定为“保护小动物” 。但是,深入阅读了群里研课资料和王林博士主编的《作家和你谈一文》中《发现美,热爱美,呵护美》一文后,根据本班的学情,我把它改为“使学生发现美、热爱美、呵护美,对翠鸟产生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就是期望能够让学生明白,我们喜爱一样事物,但并不是一定要占有,而是要让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美是用来呵护的,不是用来占有的。

在设计框架的各个环节,我都紧紧围绕着目标来进行教学活动。对生字词的多次检测和家庭作业设计,能确保后进生的生字词掌握扎实。因我们地处北方,学生没有见过翠鸟,仅凭文字描写来理解课文,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点困难。为了让学生更深地感受到翠鸟的美和作者对翠鸟的喜爱,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让学生能够更直观更形象地了解翠鸟的特点,从而加深了对翠鸟的喜爱,并进一步把这种喜爱用声音表达出来。为了尽可能充分利用资源,我在出示翠鸟捕鱼的视频资料后,又让学生口头说一说翠鸟的捕鱼过程。这既是对课文语言的进一步仿说,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抓住特点描写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外形这个环节上,学生都知道按顺序描写,但是部分学生对“特点”描写不够细致,语言不够生动。这和平时的训练少有关。以后我要尽量利用课堂,对学生多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最后一个问题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是一次尝试。以前我从未有这种课程意识,语文课上只是想着要更语文一些,不敢“越界”。看来这是我太狭隘了。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