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这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并且会利用线段图理解题意。并且这节课有两个点,一是总量和部分量之间的关系,另一个是两个不同量之间的关系。由于近段我们实施的是先预习再学习的方法,并且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和自己的预习所得或不解,自编预习提纲,第二天进行交流,完善预习提纲,然后根据预习提纲小组交流汇报。这节课我依然要求学生照此方法进行。但布置前和布置后我都感觉心里没底,这节课如果没有一定能力的话,学生只能找着课本读一读,不能挖出太深的东西,所以我一直顾虑重重。不知学生能预习到什么程度,能否把握住本节课的重点,会列出什么样的预习提纲?第二天带着这些疑问我来到了课堂。由于这节课不好把握,自认为让学生列预习提纲更是纸上谈兵,所以我说道:“孩子们,老师再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把这节内容根据昨天的预习重新回顾一下。”其实我是想利用这五分钟的时间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课堂计划。因为学生每人都有一个预习本,学生一边看着课本,我一边检查着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检查了5、6个学生的预习便使我感到了惊讶和惊奇,使我如释重负。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感叹:我的学生会学习了!我急忙让学生停了下来,赞赏道:“孩子们,我真是没想到你们具有这么强的学习能力,你们列的预习提纲简直让我不敢相信,竟能把这节课的重点把握得这么透彻,太了不起了!”
以下就是学生列的预习提纲和学生的分析:
1、 通过看主题图你知道了什么?
2、 如何用线段图表示题意?
3、 求一班男生多少人就是求什么?求二班女生多少人呢?
4、 两道题的线段图为什么不一样呢?
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来,第二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是:“因为男生制作的是总数的5/6,所以应该先画出表示总数的线段,再把总数平均分成6份,男生占其中的5份。”
第三个问题学生这样回答道:“根据男生制作的是总数的5/6可知求男生的就是求15的5/6是多少。”有的学生说道:“根据线段图也可以看出求男生制作的件数就是求15的5/6是多少。”第四个问题的回答更是精彩之极:“因为例1是总量和部分量之间的关系,而例2是两个不同量之间的关系,所以画线段图的方法就不一样,也就是总量和部分量之间的关系用一个线段图表示,是两个不同量之间的关系用两条线段表示。”
就这样一节课不需我的讲解,在学生时而讨论,时而争执之间把这节课分析得淋漓尽致。我一边分享着学生的劳动成果,分享着他们解决问题的幸福,一边提醒自己要相信学生,要舍得放开手脚,舍得放下自己手中的缰绳,让学生在学海中任意驰骋吧!这样我们和学生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惊喜!也许学生就是在这样无拘无束中学会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