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数学暑假作业》错题分析
虽然自己是一名数学老师,但每次检查儿子的《数学暑假作业》,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不,这几天有空,检查了一下儿子的《数学暑假作业》完成情况,错误又不少。%>_<%为了进一步促进孩子的成长,现总结分析如下:
一、计算类。
错题有:
(1)4×2.5-2X=3.6
(2)6.8×2.5-2X=13.6
(3)5X+3.4=13.4
看到这些错题,我没有发火,更没有批评,我相信,沉默的力量会让孩子体会更深,所以,我只是给他标出错题,让孩子自己去改正,大约五分钟的时间,孩子拿着《暑假作业》过来了,居然全部改正过来了。
我强压怒火,问:“现在怎么又会了?”儿子陪着笑脸说:“当时没看清。”“是没有看清吗?你看,这三道题有什么共同点吗?你自己说,为什么做错了?”“妈,1、2小题是一类的,我们没有练过X做减数的情况,第3小题确实是我粗心了。”听着儿子的解释,我的心情慢慢平静下来,是啊,1、2小题确实超出了课本要求,根据孩子现在学的解方程的方法,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当未知数是减数时,是最难算的,要先把未知数移到右边,再计算,相比较来说,这样的算式,更适合运用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来计算,所以,这种类型的题的错误率一直居高不下,孩子写错,也情有可原。但第3小题,确实不该出错,因此,必须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下次改正。
二、解决问题类。
(1)加工相同的零件,甲4小时加工9个,乙加工7个用3小时,丙5小时加工11个,把三个人的工作效率按从高到低排列。
(2)王明3小时走14千米,李辉6小时走29千米。谁走的快些?
(3)三个同学折纸鹤。甲7分钟折6个,乙6分钟折5个,丙11分钟折10个。三人每分钟各能折多少个?谁折的速度快?
(4)希望小学少先队员开展环保大行动,上山清理垃圾。第一小队7人清理垃圾8千克,第二小队6人清理垃圾7千克,第三小队8人清理垃圾9千克,哪个小队平均每人清理的垃圾多?
看到这几道小题,我们不难发现,都是同一类的,说明孩子这部分情况掌握的不好。所以,当我让孩子自己去改正的时候,他是一脸的茫然,不知道自己错在何处?
因此,我和孩子仔细的分析了第1小题,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甲的工作效率是:9÷4=9/4
乙的工作效率是:7÷3=7/3
丙的工作效率是:11÷5=11/5
然后在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就可以了。
至于2、3、4小题,和第1小题一样,只要分清谁做被除数,谁做除数,就没有问题了。看到孩子不断的点头,我就放手让他自己去改正错题,没想到,孩子还都改正过来了。O(∩_∩)O~
三、玩中学类。
和人教版的暑假作业一样,每隔几页就会有一道近似于奥数的题出现,而这些题当然是孩子最不擅长的、最容易出错的。还好,只错了二道。
(1)有A、B、C、D四个数,已知A、C的最大公因数是72,B、D的最大公因数是90,这四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多少?
(2)希望小学的学生乘车去春游,如果每车坐60人,则有15人上不了车;如果每车多坐5人,恰好多出一辆车。一共有几辆车,多少个学生?
第1小题,儿子不知道怎么算,所以我就启发他:既然是求四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知道了A、C的最大公因数是72和B、D的最大公因数90,再算什么就可以了?儿子恍然大悟,再算72和90的最大公因数就可以了,是18.
第2小题有点难,我就问儿子,不管每辆车做多少人,什么是不变的?儿子说:“车的辆数不变,学生人数也不变。”“那我们设谁为X比较容易列出等量关系式?”儿子马上写出:
解:设一共有X辆车。
60X+15=(60+5)X-65
X=16
则有学生:60X+15=60×16+15=975
一切搞定,看着儿子灿烂的笑脸,我不禁反思:作为家长,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没有错题呢?可是,面对超纲的题,奥数类的题,又有几个孩子能全部做对呢?做一下换位思考,理解孩子成长的不易,;对孩子多一些耐心,少一些责怪;我们无法改变现代教育的弊端,但我们可以尽力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