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阅读,仔细咀嚼
人类的智慧和文明,只有书籍可以保存。书籍是经验教训的总结,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精神的提升和传承必须强化阅读。一个养成了读书习惯的人是一个自由而幸福的人。现在新教育就是带领我们师生追求幸福而完整的生活,提倡广泛阅读,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我们教师不仅要读书,更要读专业的书。过去读书,只顾贪多求快很快便发现自己竟然一无所知。读书跟吃菜一样,不能贪多,囫囵吞枣,要一本一本细细品味,读通读懂,现在我把自己读书的两点体会和大家说说。
一.读书切忌功利和浮躁
总想要在短期内出成果,总想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读几本作文书就指望文章被发表,读几本专业著作就指望提高教学水平。越是这样想就越不能静下心来认真读书,蜻蜓点水似地看书,浮光掠影似地看书不仅不能使自己将书上的东西完全消化,而且还会使自己对某些问题越看越糊涂,因为尚未彻底理解一本书又开始看另一本书,始终处于“半生不熟”的状态,遇到情况时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在读书时克服功利和浮躁,不管怎么样,一顿是吃不成胖子的。”应该让读书自然化,就像我们呼吸和吃饭一样自然。
二.读书切忌贪多求快
读书如吃饭,不能挑食,不能贪快,,走马观花,否则就会营养不良,消化不良。因为——贪多嚼不烂。尤其是我们再读经典名著时,更不能一目十行,我觉得经典名著是名贵中草药,在不知不觉中强健我们的体魄,不像速效感冒药顷刻能解决问题。阅读经典,需要慢慢品读,越品越有味,越品越能领略到其中的丰富、深邃和神奇。因为经典都有一定的高度,融故事性和哲理性于一体。在经典的创作过程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所以我们应该反复咀嚼,读懂读透,真正领会其中的道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远远胜过囫囵吞枣似的“博览群书”,正所谓俗话说的“慢工出细活”吧,只有这样才能从平凡中见真奇,发现读书的乐趣。
总而言之,读书的时候千万不要急急忙忙或带有功利性,在读书时,每读完一部分,可以闭上眼睛,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生活经验等结合起来反思总结一下,只有反复玩味,才能准确的领悟到书中蕴含的深层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