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天使飞过
雷夫的写作训练策略
在《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第四章《写作》中,雷夫谈到了自己对于写作的看法,介绍了他的写作训练策略。
从本章中我们读到,美国的教育并非中国一些媒体宣传的那样完美。他们的教师对当下教育同样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惑,一些学生的素质也是很差的。比如,“由于长年累月的欠缺练习、劣质教学、互发短信、E-mail火星文,以及我们这个分明就推崇文盲的文化,现在大多数的学生连一个词意连贯的句子都写不出来,更不用说作文或报告了。”
对此情况,雷夫没有选择妥协。他说:“为人师长、父母的我们要负起责任来。纵有重重的阻碍和障碍,我们也要找到能提升孩子写作能力的策略和活动。”这是一种责任,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职业良知。雷夫要自己的学生“有精确表达思想的能力”,“要他们善于写作”,不是因为要考试,而是因为好的写作能力令他们终身受用。
是的,为人师者,我们必须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技能,而不是考卷上的高分。培养孩子终身阅读的能力,精确表达思想的能力,一项能够增添生活情趣的艺术能力,或者始终对世界怀有一份悲悯感恩的能力……这些不会考试,但是这些最实用。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如雷夫一样,心怀学生,一起以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摒弃个人名利之念,或许我们同样可以做得很好。
雷夫给我们详细写出了自己的作文训练策略。
一、 写作之始——语法
他们的每个早晨都从练习语法开始。在八点钟上课前,学生会进行找出合适的名词或选出正确的时态等练习。他的学生会自愿提早到教室,因为雷夫让学生明白,“学习正确书写这个新语言的规则是很有价值的事情”。原来雷夫也和我们中国的教师一些一样,是个自愿加班加点的工作狂。同样,我也知道了,学生要想把作文写好,必须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基本功训练,正确的书写,合适的词语搭配,通顺的句子,分清段落层次的能力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不容忽视的。就如搭建房屋,地基必须要夯实,否则何谈高楼大厦。
没有适当的压力,人是很会利用自己的惰性的。尤其是孩子们,他们不仅需要引导,更适当的督促。在这个环节,雷夫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扎实有效地认真学习,他采用了所谓的“恐怖重写”的方式。如果学生的作业达不到要求,雷夫就会要求他们一次又一次重写,直到熟悉作业所练习的技巧为止。“恐怖重写”也让学生了解到,“第五十六号教室是一个认真看待学习的地方,所以他们最好注意听讲、努力理解、提出问题,在第一时间就把该学的都学起来。”
二、每周作文
每个周五,雷夫会给学生布置一篇短文,大约长一页,题材包罗万象,讨论现实的,天马行空幻想的。但是,无论任何主题的作文,“都必须符合语法、单词、句型,以及结构完整等原则”,必须要达到“精确”的要求。
为了不让这一训练高耗低效,雷夫会让学生感到教师重视这一项作业。他会认真细读每一个孩子的作文,并写出对孩子们有帮助的评注,使学生不敢敷衍了事。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师都会给孩子们布置日记。但是,为什么达不到雷夫的“几个星期内有了长足的进步”的效果呢?比较起来,我觉得自己的问题是重视开头,忽视结果。只是要学生写,写完了就行,对质量的要求不是很高。我也没有细读每一篇日记,大多数都是看一遍,表扬写得好的孩子,对差生提醒一下,结果就造成了学生在较低的水平上长时间徘徊的情况。鉴于此,下个学期,我会从头抓起,从遣词造句、标点使用、布局谋篇到书写情况,严格要求。
雷夫还有一个更妙的方法是,他会在周末将几篇最差劲的作文连错误一起原封不动地打出来,(略去姓名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在周一的早上请学生们阅读。我想,没有任何一个学生希望自己的作业当作最差的代表在全班展示,即使老师不公布自己的名字。小学生强烈的上进心使得孩子们尽力认真对待每一篇作文,不会有马马虎虎应付的态度。同雷夫一样,我也认为这个方法是极为有效的。
三、每月读书心得
离开了阅读,写作就是空谈,雷夫对阅读的重视在第三章已经讲过了。因此,每个月雷夫都会让学生写一篇读书心得。在书籍的选择上,他的方法是给孩子们提供易读且杰出的小说书目,让学生自行选择。这些书的共同特点是趣味横生、深受儿童喜爱且引人入胜。
读书心得的写作是有范例可依循的。全文包括“主角、反派、冲突、故事背景、情节、高潮、结局以及主题”。雷夫给学生发下范例,让学生模仿着这样的模式去书写读书心得报告,并会至少花上一个星期的时间改完学生的读书心得,写上如何能够做得更棒的评语,使孩子们在撰写下一份心得的时候能够有所改进。经过大约一年这样的训练,他们的学生多数都能交上优异的报告,并读完10---12本好书。
我想,如果我的学生也能够每年都读到这么多的好书,而且提交这样优质的读书报告十来份,那该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啊。我们的班级共读每个学期只有一本书,假期里和家长共读一本。这样算来,每年最多有四本。而且我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写读书心得,仅仅是填写每章节的共读表格,略微提到故事主要内容,摘抄一些好词好句。这样的训练不能让学生进行独立批判性思考,仅仅是故事内容的简单概括、复制。
四、少年创作计划
这是一个很累人也很伟大的构想,即让学生用一年的时间来完成一本书。创作的主要地点是教室,确保作品出自学生之手,也免去烦扰家人的麻烦。每周选定两三个下午,拨出一节课左右的时间来给孩子们创作。每次利用创作时间和五六个孩子聊一聊他们正在创作的故事,以纠正单词和语法的错误,同时提醒孩子们故事情节应该如何发展。也可以请孩子们自己结合,对故事进行修改点评。
写作和编辑完成以后,孩子们将故事存成电子稿,并在部分版面留白,作为插画之用。最后美化装订。
这是最能够给孩子们成就感的创作方式,也是最累人的方式。需要耐心,需要时间,需要写作技巧。雷夫说,许多好老师都宣布放弃了。但是,他认为写作可以让教师有效和学生沟通,写作的力量有可能改变学生的生命。他愿意做一个“花时间帮孩子把掉入泥泞中的球捡起来交还回去的人”。
读到这里,无法遏制感动。这样的付出,我承认,我做不到!
但是,我必须得承认,这个章节,给了我感动之外更多的东西:技巧、信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