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听浮利古老师讲座有感
昨天的大风昏天黑地地刮了一天,把地上的树叶、垃圾袋吹得像天上飘飞的风筝。不禁担心第二天的天气了。
今天像往常孩子上学时一样,起个大早,把儿子安顿好就推门出发了。刚到楼下,心情豁然开朗,今天的天气格外晴朗,昨天的大风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停了,太阳温暖地照耀着大地,照在身上暖烘烘的。抬眼望向远处,曾经的“海市蜃楼”也格外的清晰,甚至高楼上的窗户也依稀可见,今天少有的好天气令人神清气爽。
十五分钟的路程,我们来到了中州假日酒店。已经有很多人比我们早到,我们找了个靠前的位置坐下。期待着浮老师精彩地演讲。
浮老师演讲的题目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他从李嘉诚的鸡蛋理论开始了今天的讲座,“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如此,从外部打破是压力;从内部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部打破你的防线,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自己能够从内部打破制约自己的平衡力,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新生命的诞生。”
这个“引子”给了我启发,顺着浮老师的思路想,这里的“鸡蛋”是指孩子,那么“蛋壳”则指的是成长需要突破的事物,如现状、困扰、磨难、逆境等。“从外打破”指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一攻即破,或被动承受外界压力,不思反击,不堪重负以致破碎毁灭。“从内部打破”则指主动出击,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实现突破,完善自我,增强实力,获得成长 。
孩子今天接受教育的状况
浮老师把学生分成了三种状态:
第一、 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发展自我;
第二、 能够并且善于接受父母、老师和学校等外在的力量来发展自我;
第三、 既不主动发展,又拒绝或者惧怕外在的压力帮助自己发展。
很赞同老师的观点,现在处在第一种状态的孩子有,但很少,大多数都处在第二个层面上,第三种情况的孩子也不在少数。处在第一种状态下的孩子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他会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只要老师和家长适时的引导,他的学习就会保持的很好。第二类孩子要学好,就要家长和老师给予一定的约束力。最让人头疼的应该是第三类孩子了,自己不主动学习,别人的建议和意见又听不进去,我行我素,一意孤行。所以相对这些孩子家长更应该想方设法找到症结所在,针对问题来解决,尽量改变这种局面。
对于成绩不好,又不主动学习的孩子,家长会焦急地催促、训斥、谩骂甚至殴打。而这些方法用过之后,孩子的成绩仍然是原地踏步,好像没太大的起色。这时家长会更急,又用比以往更严厉的手段对孩子施暴,而这时的孩子呢,就像每次生病吃药时加量一样,有了抗药性。到头来,孩子的成绩没提高,母(父)子关系紧张起来,孩子离家出走,想不开跳楼。等这种事情发生之后,家长才突然醒悟,原来问题不在孩子,只是家长的方法偏离了方向。
教育中最基本的常识
“要把孩子当人看,不能以任何,包括“爱”的名义剥夺孩子做人的最基本的权利与需求。”
浮老师的这个提议对家长的要求并不高,而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却做不到。把孩子当人看,仔细想想,这句话对家长是多么大的讽刺。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正是自己把自己最爱的孩子折磨的几近疯狂,回头想想,这问题不是出在家长身上吗?
浮老师讲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高三学生,平时成绩平平,家长给他施加压力让他努力学习,期望他能考个好的大学。在家里,妈妈的唠叨不绝于耳。每次孩子在家,孩子房间、饭桌上都会听到妈妈和孩子谈学习。有时候,妈妈正谈得兴起,孩子已经起身甩门出去了。几次之后,只要妈妈张嘴说话,这孩子就脸一拉,没好气地打断妈妈,不让妈妈说。
有一次中考,妈妈听说数学比较难,想了解一下情况。孩子刚到家,妈妈就问他某道题很难他做对了没有,儿子仰头放声大笑道:“哈哈哈,这道题我做错了,而且一个步骤都没对。”接着,孩子抱起足球夺门而出,只剩下沮丧的妈妈站在那里发呆。再后来,妈妈彻底和孩子说不上话了。
孩子在家父母要求最多的是学习,在学校老师抓的也是学习,每天处在高压下重复着同一件事情。就像让一个人每天吃白菜一样,时间长了,肯定会看到白菜就想吐。孩子也一样,要给孩子喘息的机会,天天“吃白菜”,偶尔也要给孩子做顿“肉”。
聪明的妈妈会对孩子“察言观色”,适时引导,而不是为了孩子不想说的事情一直追问。特别是初、高中的孩子,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看法,甚至大道理他懂得比成人都多。这时的家长做个认真的倾听者要比做个喋喋不休的唠叨者,孩子要受用的多。
让我们关注孩子成长中的几个特点:第一、相对成年人来讲,他们的各方面能力还比较弱;第二、更容易感情用事,理智的时候几乎没有;第三、具有极强的变化性,甚至瞬息万变。
孩子在成长中的几个特点
接下来,浮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一首诗歌《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启发我们让我们思考:
第一、教育孩子是上帝交给我们的任务;
第二、不要用我们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第三、我们时常走在孩子的身后,也许会发现别样的风景;
第四、我们按照成人的承受能力和思维方式为孩子设定的行为标准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
我们做家长的当然不能要求让孩子和我们站同一高度,认为我们懂得的知识或能做的事情孩子必须会做,只想让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殊不知,孩子的成长是有过程的,成人也是从无知经过时间的积淀、岁月的洗礼、经验的积累、无数的经历中悟出道理,逐渐成熟起来的。而对于一个单纯的孩子来说,他也需要时间的积淀、岁月的洗礼、经验的积累、亲身的经历。
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来看孩子,也许心情会豁然开朗。就像浮老师提议的一样,我们不妨也走在“蜗牛”地身后,跟着蜗牛去旅行,也许我们也能看到我们以前所没有看到的风景,也能感受到以前从未感受到的快乐呢。走着走着,我们会发现:咦?原来我的这只“蜗牛”还这么可爱。以前我怎么没发现?
两个最基本的思想
浮老师给我们提出了两个最基本的思想:
第一、家长是孩子永不退休的老师;
第二、在学校教育环境资源同等的情况下,只有家长可以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老师提出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就像老师所说,目前从学校的资源环境看,想实行个性化教育很难,当然要实行个性化教育,家长是最好的老师。做为家长,对孩子不能局限于养而不教的思想中,更不能把孩子交给学校万事大吉。家长应该跟上老师的步伐,担负起教的责任。就像生命教育的倡导者张文质老师所说:“世界上没有任何工作比做父母更易犯错、更具风险;也没有任何工作比做父母更令人欣慰,令人自豪。孩子是我们的甜蜜,我们的忧伤。”这大概就是大家一直认同的一句话“家有孩子,痛并快乐着!”的感受吧。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把老师的观点带到我们的生活中,对照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后记:听了浮利古老师的讲座受益非浅,说实话,教育孩子,我也进入过怪圈,我就像个牵牛的人,在前面生拉硬拽,厉声地吆喝,而孩子仍然按着自己的步骤踽踽独行,也许我的生拉硬拽把孩子扯疼,也许我的厉声吆喝伤到了孩子的心灵。
听了浮老师的讲座,我豁然开朗,心里亮堂了许多。
感谢小美羊羊精美的信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