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快来看,帮助养成好习惯!
——读《龙凤出自父母手》
“习惯塑造性格”、“好习惯受益终身”、“给孩子万贯钱,不如养成一个好习惯”……提起“习惯”这两个字,几乎每个人都能说上好多俗语或名人名语。当然我也知道一些,读过《龙凤出自父母手》这本书后,我才认识到自己以前知道的是多么肤浅,根本没从理性上去想,只是凭相当然地认为该做的就让孩子做,而且自己一厢情愿地让他养习惯,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读过这本书后,我才豁然开朗——是我的认识不足,才导致了现在困惑,现把我从书中学到的与大家共同分享。

好习惯是有标准的,这个我也是今天刚知道。其具体的内容有三个:第一,好习惯要符合科学规律。在生活中依照规律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与学习,有助于形成好习惯。比如早睡早起、锻炼身体、吃饭时候不说话等;第二,好习惯要符合社会要求,具有公德意识,是好习惯形成的保障。比如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遇到老弱病残者要主动帮助、不张口骂人、捡到东西要交公等;第三,形成良好习惯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坚强的毅力是养成好习惯的内在因素。要培养那些能体现个人良好意志品质的习惯,如意志力、注意力、思维习惯等,尽管课堂上有些孩子对这些内容不感兴趣,但他还是能管住自己认真听,这说明他用意志力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也是好习惯。如果孩子的做法符合了这三者中的一个,那我们就要鼓励孩子,让他把这个做法养成习惯,让他终身受益。

那么怎样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用规则协助孩子养成好习惯。这个规则不是父母家长的专制,而是要包含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家里要形成一些重要的、全家人必须遵守的规则;要有始终如一的要求;尽量合用正向的说法来规定;帮助孩子学会自己控制自己。
第二,良好习惯要从点滴抓起,从早期抓起。
有人信奉“树大自然直”,所以平时对孩子的小做法听之任之,其实,这是最大的错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从点滴抓起,从生活细节开始。即使孩子随手扶一下倒地的椅子、轻轻关一下门这些小的细节,我们也要给予肯定,让孩子有继续做下去的动力。有关研究表明,3至12岁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的关键期。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的可塑性最大,认识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求知长技能的欲望强烈,很容易接受我们的引导和行为训练,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时机好好训练。
第三,为孩子营造养成好习惯的环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首先就是家庭环境,而且父母对孩子的习惯所形成的影响最早、早持久。父母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所以,我们要想给孩子营造好的环境,必须从自身做起,把“说教”变成“身教”,在润物无声中帮孩子把好习惯养成。当然,除了有父母自身的影响外,外在的环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今天我们虽然难以做到,但起码给我们一个启示:让孩子接近好人、好事、好物,从而具有“好”的品质。
第四,要善于纠正孩子的坏习惯。
发现孩子有了坏习惯,一味地打骂会收效甚微,甚至会适得其反。正确的做法是把奖励和惩戒用一种现代孩子可以接受的契约的方式规定下来,然后实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家长通过满足孩子简单的、看似没道理的欲望,来强化他的优良品质,比跟他讲一大堆道理要有效得多。不过在制定协议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一下细节:要在亲子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内容要切合实际、把握好尺度,不能放纵也不能苛刻、要严格履行。
另外特别需要注意一个问题是,不要在萌芽期人为地强化孩子的不良习惯,因为家长不经意的强化会给孩子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相当于给了孩子另一种方式的默认或纵容,对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不会有任何的积极作用。比如孩子第一次不吃猪肝,如果我们不作任何表态,说不定下次孩子就吃了;可如果我们批评地说:“你咋不吃呀,不爱吃也得吃呀。”这样孩子就会想:我就不爱吃。这样,孩子就真的不吃猪肝了。所以,我们在孩子的坏习惯还在萌芽状态时,一定不要先过早地下结论,那样倒加快了坏习惯的养成。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强越好。”让我们牢记叶老的话,努力让自己有一个好习惯,同时也促进孩子好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