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因人而异
梁海芝
最近学习《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这部分内容要解决的问题不外乎三方面——求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也许是先入为主的原因,在这个单元里学生最先接触的第一个概念就是“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即便是困难的学生求比例尺也不成问题,而对于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题,则没那么顺畅。
记得初学求实际距离,有这样一道题:“在一副比例尺为1:8000000的地图上,量得济南到青岛的距离为4厘米,求两地的实际距离”。当时班内学生主要出现了三种思路,第一种,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学生列出了“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4:x=1:8000000”。第二种做法是根据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000倍,列出“4×8000000”的算式。第三种,根据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列出了“4÷
”的算式。
“甲乙两地间的距离是3,列出了“30000000×
”的算式。
可谓是百花齐放,不管是求图上距离还是求实际距离,学生在尝试解答中都出现了多种做法,为了让其他学生也明白其想法,我又让这些同学做小老师为大家讲解自己的思路,也许是最优观念在起作用,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大多学生都为了少写一句解设喜欢选择算术法,选择算术法没有错,可那些平时学习就困难的学生一下子给弄晕了,搞不清到底是该乘还是该除,到底是该乘哪个数还是该除以哪个数。
原因何在?因为后两种算术法要用到以前学过的分数应用题和倍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只要这两处学习不是特扎实的学生,用这些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时候出现困惑也就在所难免。
怎么办?怎样让困难学生也会正确解决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问题。我对困难生进行了调查:这样的三种思路哪种最容易理解?没想到,他们却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第一种,也就是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列方程。我鼓励这些学生,以后就选择你懂得方法来解决,只是要注意在设未知数时所带的单位要与算式中出现的其他数的单位一致就可以了。
可见,方法因人而异,简便的未必适合所用的人,麻烦的对有些学生来说未必不是最好的。在讲究算法多样化的今天,的确解决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问题。这也启发我们一线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贴近地面走路,在每次的教学中要寻求让不同学生都能学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学真正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