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下午放学,孩子来到我的办公室。
“妈妈,你知道吗?刚才老师让我帮忙去送作业本的时候,告诉了我一个非常不幸的消息,你猜是什么?”
难道是不能参加古诗文比赛了。我真担心是这样子。
“我不能参加古诗文比赛了,老师说我没有被选中。”孩子不由我说。果不出所料,尽管我的担心是无来由的。
“怎么会是这样呢?”我还是感到疑惑。
“我想肯定是我的能力还不行吧!”
对于孩子的分析我不置可否。我能说孩子你很有自知之明,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吗?
我不想这样说。因为我知道,孩子也知道,这次古诗文诵读比赛,原本要通过学校选拔后最终选出几名学生去县里参赛。事不由人,情况最终发生了改变。可是,孩子对于这件事情,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信心。早上我们步行上学的路上背,中午背,晚上背。他是那么投入,那么用心,那么积极,那么悦纳。我怎忍心说孩子你还需努力,你的能力还需提高。这样说也不是不可以,只是这样说有无端否认孩子之所谓“能力”之嫌疑,我怎能轻易为孩子打上“否定”的烙印?更何况我最怕这样会削弱孩子的自信心。退一步说,即使进行了选拔赛,孩子未必就能入选,不过这样的结果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更能做到口服心服,甚而激发其来自内心地大步朝前迈进。况且参与本身就是一种成长,一种历炼,结局不是最关键的。
孩子在和我交流着看法,分析着原因。我努力看着孩子的表情,想洞察出孩子的内心,却看不出他的脸上有太大的异样。我自以为是的暗自庆幸,对于这个结局孩子没有过于放在心上。
我还是不可抑制的想知道孩子的真实感受,就做轻松状问道:对于这件事,你是什么感受?
“失望,很失望!”
当这种感觉从孩子嘴里真真切切说出来,一股深久的不安终于弥漫于心间。我的心中顿时也失落落的,摒弃事件本身,我为孩子的失落感而失落。同时我蓦然意识到:蒙尘的心灵前行必定无力,我有责任让孩子一如既往的轻装前行。我必须呵护孩子还在积淀中的尚存的微弱的飘忽的做事情的勇气。
于是,我竭尽所能,告诉孩子:重在参与,敢于参与就是好样的!这次比赛的目的就是普及古诗文知识,而我们和参加比赛的人一样收获了知识,并没有失去什么。你更难得的就是主动抓住这次锻炼的机会,并去努力。很多时候,事情都处于发展变化中,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我们的原因,僧多粥少,必然有人要退出,但我们没有放过机会,我们就无怨无悔也无憾。不过,如果你参与的活动多了,了解你的老师同学也多了,也认可你了,无形中,事情就会朝着有助于你希望的方向发展。
我又告诉孩子:只要做一个学习上的有心人,就能把握很多机会。不是吗?老师布置了家庭作业仿写诗《别问这是为什么》。全班同学都去做这件事情,可是你很用心,积极抓住潜在的机会,把自己仿写的诗工工整整抄在一张纸上,投到了广播站的信箱,你放飞了自己的希望。第二天下午,你就获得了意外的惊喜——文章在广播站播出。你把握住了别人看不到的机会,你种下了希望,就收获了喜悦和成功。善于抓住每一个微小机会的你,机会多得是。这次没参加,不要紧,我们主动捕获机会,争取下一次更大的成功。我们可以积蓄能量,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就叫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也是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境界,我们应该具备。
我还告诉孩子:人生就是这样,在每个人无数次的经历中,有失意也有得意,有欢笑同样有泪水,有晴朗还有阴霾,关键是看你如何去把握。有的人把一次失利,一次失败看作人生的磨砺和挑战,有的人反而会怨天尤人,萎靡不振。你可以把这次失利看作自己反败为胜的动力, 你可以坦然的笑笑,权当是对美好将来的预演。过了这个坎,必将是又一重天。
孩子对我的讲解最终抱以一笑,孩子是释然了吗?可是,我分明从孩子的神态中读出了孩子的不认可,或者说不完全认可。孩子的失落感还写在心上吧?!没关系,我会和孩子继续努力,我有信心会为孩子的心灵找到一个甚或更多个有力的着落点,我更相信孩子依然会笑靥如花,不懈追寻。
(呵呵,事情总是在发展变化中。就在我上午发出了博文之后,下午又获知此活动要如初进行之消息。征求了孩子意见,孩子愿意继续参加。我们唯有努力。我丝毫不企图孩子在此活动中拿什么奖项,对于孩子来说,贵在参与,体验坚持,领略诗境,这是人生的又一次别样经历。而这个过程中的所获,远比结局更为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