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 变
——我的阅读史
木城街道办事处第一小学 王静
我也不知从何时起我爱上了阅读。只要稍有闲暇,我总饥不择食的捞起身边一切可读的东西,就那么惬意的看着,不为获取多少知识,不为有用无用,只为享受。可能正是这种享受,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带给了我很多我也想不到的收获。
懵懂童年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却又特别的家庭,爸爸妈妈虽都有工作,但都属于事业狂,我成长于奶奶之手。儿时留下的记忆总是奶奶带我我地里劳动的场面获与奶奶去开封游玩的记忆,并无爸妈讲故事唱儿歌的印象。只记得妈妈经常提及小时候的趣事,那是我大约四、五岁时,妈妈问我长大了干什么,我竟答:修养。说实话,直到现在我也不记得更不明白那时我为什么那么回答。可我一直到记得,在我印象中,最初的记忆就是我喜欢读书。儿时无多少书可读,但当时流行的画册令我爱不释手。小学时,整天缠着同学借作文书和连环画看。还记得连环画《杨家将》、《岳父传》、《聊斋》、《薛仁贵》等,我爱那些扣人心弦的故事,尤爱连环画上那寥寥数笔勾勒出来的图画,简洁而传神。因此在读的时候我也爱在本子上学画。很可惜的是故事总是不完整,断断续续,这更激起了我的好奇和想象。童年的阅读真得带给我很多美好的回忆。不像现在,图画很美却很难学。但就是这一本本当时极其难得的连环画在我心中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也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阅读的渴望。也是那时,经常代表学校参加乡镇举办的各种竞赛。还有就是我的父母特别喜欢听评书,单田芳、田连元、刘兰芳等评书大家所讲的评书是我的最爱,每天我都分秒不差的等在收音机旁。直至现在我还喜欢听,即使有些故事我已耳熟能详。
觉醒少年
初中时,懵懵懂懂的看起了小说和杂志。还记得那是最喜欢的是《故事会》,那上面的故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我常常看完后还不断回想。除此外,金庸的小说,经典作文,儿童文学、少年文摘等,只要是有字的书刊杂志,我都想法设法借来读,我那时在农村,爸妈并没有很先进的教育理论,把这些都定义为“闲书”,是明令禁止的,发现就不得了。于是我除了利用课余时间外,在家都是晚上等妈妈睡觉后,打着手电筒钻进被窝偷偷读。也因此我的眼睛慢慢开始近视,我却不敢吭一声。我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厚,不仅仅是我学习好,老师经常范读我的作文,更主要的是初一学年,在一次写作文时,我根据自身的经历加以改编,写了一个农村无子家庭受到有子的叔伯兄弟欺压的故事,老师把它当做范文来读,读哭了很多同学,而且老师下课还悄悄问我写得是不是真的。我那时却是害怕极了,怕这样的事传到家里挨骂,因此决定今后再不这样写。但这并不能阻挡我写作的热情,也阻挡不了我阅读的兴趣。因此,身处农村,在文化书籍匮乏的情况下,在父母反对的因素中我能偷看那么多书,实感庆幸。
深深吮吸
上师范后,我的阅读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大量的课余时间使我流连于图书馆。我记得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的作文不再受到老师的表扬,我拿着它与老师表扬的同学比,深觉不服气,可又不敢辩驳,因此,我就更努力的写,更努力的阅读,想要得到老师的肯定。我也不再满足读书,也在不断地思考,在评论。还记得这一时间比较深刻的是看了路遥写得《平凡的世界》,我从这些平凡人的故事中,感受到了与我以往所接触的不一样的生活和人生,一切都那么陌生却又那么真实,我不禁思考我的将来会是怎样的,我又该怎么去生活,我对生活应该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和思考。我不记得我都看了什么书,因为我什么书都看,因此杂而不精。可正是这些为我的现在扎上了梦想的翅膀。同期得益于学校图书馆,我又看了许多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红与黑》、《呼啸山庄》、《茶花女》、《双城记》等。接着巴金、鲁迅、郁达夫、莫泊桑、高尔基、大仲马、马克吐温等中外作家的作品是我精神的食粮,我废寝忘食的读着。而给我转变最大的是师范的第二学年,我受同寝室一位同学的影响,开始自学大专课程。其中一门课程《中国文化简史》中关于《红楼梦》片段的赏析让我的思想提升了一个高度。我开始明白作品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能让人唇齿留香、爱不释手的原因,解了我的惑,也使我的思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更好的验证我的想法,我看了四大名著原著,并看了与之相关的很多评价,有观看电视连续剧,这样多方结合,我开始明白到底该怎样读书,该读些什么。我开始重拾读过的书籍,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逐步成长(自读、与孩子读、与学生读、与同事读)
一、自读
参加工作后,我并没有停止阅读的步伐,《神雕侠侣》《三侠五义》《七剑侠天山》《英雄大八义》《三国》《水浒传》《故事大王》《杨家将》《说唐》《岳家将》《中华五千年》《先秦散文》《唐宋八大家》《史记》《世界历史通史》《鲁迅散文集》《科学秘密》等一一浏览 。后来拜读《唐宋诗词三百首》《巴尔扎克小说选》《读者》《世界通史》及屠格涅夫、普希金、巴浦洛夫、契诃夫、司汤达等的作品。我没有记住任何一部书任何一篇文章,但书中的精神却永远印在了我的心里。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涉猎其他领域的书籍,与学科息息相关的书籍更是不敢释手,却只为享受,享受阅读给我带来的快乐和思考。
教育局领导很重视教师的假期阅读,每一年假期都发新书并要求写读后感,如:《教育崛起 教师为基》,《教师的教育智慧与艺术》,《班主任班级活动实践艺术》等,我才开始注重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虽然以前也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也运用在教学中,但从未与教学联系起来进行深入思考,教育局领导的引领让我茅塞顿开,考试深入思考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育局领导时刻关注教师的学习和生活,在上学年又发了《给老师的健康枕边书》,《送给老师的心灵鸡汤》。尤其是加入武陟新教育读书会后,(真得非常感谢新教育读书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阅读、交流与思考的平台)读书会每逢发书的日子是我做高兴地日子,当我领到散发着墨香、书香的新书时,我总是欣喜若狂,觉得其他一切都不重要了。在读书会的指导下,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周国平的《周国平论教育》,窦桂梅的《回到教育的原点》,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佐藤学的《教师的挑战 宁静的课堂革命》等,并在新教育读书会的交流会上倾听、思考,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我的思想开始转变起来,我的课堂开始丰满起来,我的学生开始优秀起来,我开始蜕变。我开始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位置,积极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并努力尝试融入自己的教学,研读教育教学理论并融入实际教学中,去探索适合自己路子的教学风格,不再是模仿和肤浅的认知,努力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去揣摩,去发现,去运用。尤其是新教育的春风吹来时,我才明白以前一直困扰我而不得答案的原因是什么。新教育不仅仅是提倡,还指明了方向,到底该怎样做,做什么,才有了一批批的新教育参与者永不言放弃的执着。
二、与孩子读
我并没有超前的思想,也没有培养天才的计划,因为我与孩子的父亲只是一个普通人,我的孩子也不是天才。因此,我只想孩子能健康成长就好。在他上小学前,他从未完成过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也从未检查过。但是从怀他开始,我从未停止过读书和听评书,在他很小的时候,我每天都给他讲故事,等稍大些,我读故事让他用小指头指着。上学后,我不再给他读了,总拿带拼音的书给他。我家没有电视,原先也没电脑,因此回家后,我一边做家务一边看书,他写完作业无事干,就开始读书。这样我们两个开始互换书读,有时也争辩两句,更多时候是各读各的。而使我惊讶的是他的写作好像不曾遇到过困难,三年级时,一次他的牙坏了,我和他去医院拔牙,回来后,他写了一篇文章,很形象的写出了他去拔牙时的心理活动和表现,大概写了五百多字,基本没有无关内容。等到四年级后,我又发现了一个令我吃惊的事情,我才明白阅读对孩子的意义。那时,新教育在我校开始实施,我与学生共借来沈石溪的《再被狐狸骗一次》,我的想法是孩子们刚从较简短的故事踏入整本书的阅读,困难较大就挑选了这本故事性较强的书籍。结果,学生大呼看不懂,可我发现,我的孩子拿着这本书看得津津有味,我问他是否看得懂,他很不解的看着我说:“怎么会看不懂?”我好像从中又明白了什么,开始有意识的引导孩子看书。我和孩子一起看了沈石溪、曹文轩的系列图书、四大名著、世界名著等,我爱看的书他也一一拜读并经常和我交流争辩,从他的谈话和习作中我发现他的思想有了一定深度。甚至比我阅读还要广泛,天文地理、历史科学等,都是他阅读的对象。以致到现在我得看着他阅读的时间,否则他能无限制的读,但我也发现了他阅读的缺陷,不能正确评价,因此,现在我正在引导他开始阅读关于评价的书籍,并开始进行更深入思考。
三、与学生读
我爱看书,所以也爱给孩子们讲书。在新教育春风还未吹到的时候,我就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故事,讲看书的趣味。那时,我并没有想过具体做么做,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等等,我只是想让孩子们喜欢上语文,喜欢上阅读,我只想让孩子们的人生能有书的陪伴,能有书的味道。数十年来,我一直这样坚持着,因此,我教的班的孩子都很喜欢语文,喜欢听故事,看书,可很乱很乱。直至新教育的春风吹遍校园,我才有点了悟该怎么做。尤其喜欢孩子们下课后围着我等探听下一级故事内容。磕磕绊绊中,四年级我由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引入了沈石溪的作品,我还记得那时借的是《再被狐狸骗一次》刚开始时,孩子们没有阅读基础,所以对这本书兴趣不大。几天以后,孩子们纷纷告诉我没意思,不想看,想看童话故事。怎么办,看书的计划流产吗?我思考了很久,摸索着利用每天午读时间和孩子们一起读,一起分析,感受。而且,把故事中的精彩部分讲出来吸引孩子。那时,我没有想到底要做什么,只是想着如何让孩子们喜欢上沈石溪的作品,喜欢上读书。后来证明我做到了,孩子们喜欢上了沈石溪,他的书我班孩子几乎买全了。
五年级时,孩子们建立了博客圈。对于圈名的拟定我们还专门举行了一次活动,很可惜的是最终确定的班名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更改,这是我直到现在的痛。可孩子们对写作的热情却达到了一个高潮,它改变了班内的很多人,学习困难很大的薛力翔自那次活动后,写出了很多感人的文章。而孩子们的阅读也达到了又一个高度,不再浮于表面,而向写法,写作目的,表现手法等方面转移,写了很多读后感,而且在我的提议下,建立了图书角。五年级下学期和六年级孩子们开始向曹文轩的书和世界名著进军,看书也不再局限于那一点点的共读时间,孩子们真正爱上了书。图书角的书籍也在丰富起来。墨香、书香溢满心田。
而学校每星期三下午的阅读时间是我与孩子交流成长的时间,我们从《狼王梦》、《斑羚飞渡》、《混血豺王》、《第七条猎狗》等到《第十一根红布条》、《根鸟》、《细米》、《红瓦黑瓦》、《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等到《窗边的小豆豆》,《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狼孩毛克利》,四大名著等,与生命、生活,人生观,世界观进行着一次次的碰撞与思索。也让孩子们爱上了写作,刘洁的多篇文章被校讯通推荐,陈雨莹、赵宇、原家宝等也在辛勤耕耘。
四、与同事读
默默读书这么多年,从未想过与别人交流会如此方便,也会收获如此丰盈。武陟新教育读书会的成立,让我们一群爱读书的人走在一起,每次的交流会不仅让我思路大开,也让我深深领会,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与别人相比,我简直是井底之蛙,见识浅薄,更激励我努力阅读,提升自己。学校新教育引领人王健老师为了教师的共同成长,组建了“雨荷书苑”,把一群一小的爱读书的同事紧紧地凝聚起来,从生活到教学,从学生到孩子,从教育到思想,在博客这个大舞台上引领我阅读交流,反思收获。王健老师的指导与坚持深深打动和感染着我,使我在前行的路上抛却懒惰与浮华,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努力教学。在她的引领和推荐下,我重新开始研读课标,新教育理论,有关新教育书籍,如《我们班的阅读日志》,《新教育》,《朱永新作品选》,童喜喜系列书籍,并认识了朱永新、李镇西、童喜喜等一批新教育的先驱者以及他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做法。开始运用在自己的教学中。
不知道自己读了多少,不记得自己读了什么,只知道阅读使我年轻、阅读使我快乐、阅读使我享受生命。阅读给我带来的收获,我想了很多,也写了很多,可不善于保存,几乎都灰飞烟灭了,只在近来才开始保存自己的一些思想。
我知道阅读的路很长很长,我也相信我永远不会放手,因为我的人生是在阅读中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