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华容道放曹”
乔国立
许多人看了《三国演义》后,都感到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后,错派关羽去防守华容道,如果派张飞或者赵云去,一定能杀掉曹操,会省去后来的许多麻烦,说不定能改写历史。但依我之见,诸葛亮派关羽到华容道放曹操是有意为之,实属英明之举!
要解释这个问题,还得从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答对说起。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三顾茅庐”描述成了一段十分精彩的故事。诸葛亮认为刘备是与他志同道合,可以信赖的明主,便把自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观察与分析和盘托出,并且针对刘备集团的处境,向刘备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三分天下,安邦立国和北伐中原的战略方针,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
《隆中对》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联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是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我们可以看出,《隆中对》是诸葛亮对当时政局的看法,并且针对刘备集团无根据地的处境提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方针。概括起来,诸葛亮《隆中对》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不能与之相争;孙权据有江东,易守难攻,人才济济,一时也消灭不掉。而荆州和益州则可以据为己有,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二是在夺取荆州和益州的同时,利用“帝室之胄”招揽人才,逐步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三是在益州要妥善处理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解除以后北伐时的后顾之忧;四则是在荆州要与孙权建立抗击曹操的联盟。如果做好这些,刘备“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综观后来的历史进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他为刘备集团制定的战略决策,大体上也是行之有效的。如果诸葛亮当时派了张飞或者是赵云,哪怕是一个无名小将都能取回曹操的首级,那后果如何呢?我们不妨冷静地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刘备兵不满千,仅占有江夏弹丸之地,就算华容杀曹,也根本无力一统天下,倒反而给江东孙权一个极好的机会,借赤壁之胜,乘胜追击,大占便宜。加之曹操一死,群龙无首,北方被曹操平定的诸侯以及益州刘璋,汉中张鲁等便可趁火打劫,天下必乱矣。诸侯纷纷混战,互相兼并,战事不休,生灵涂炭,而且,如此“弱肉强食”之争对实力虚弱的刘备丝毫无益。换句话说,当时如果不让曹操生还,他在隆中所制定的战略决策就根本无法实现。曹操虽然保住了性命,由于赤壁新败,元气大伤,必要好好休整;孙权虽胜也因心存忌惮,必然加紧防范,不敢轻动。这样两大诸侯互相牵制,诸葛亮便能大展宏图,虎踞荆襄,进兵四川,取益州,夺汉中,得三分天下,达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目的,以图发展。后来,诸葛亮果然带领蜀兵,六出祁山,进军中原,攻打魏国,虽由于后主刘禅的昏庸和阉党的作祟而功败垂成,但我们仍能领略到他的高瞻远瞩和成竹在胸!
除了这层战略含义外,诸葛亮之所以要借关羽之手放曹还另有他意。他深知属下性格,当然更清楚云长义气深重,知恩必报的秉性,此去华容道是绝不会杀曹的。一者可让云长报曹操许昌知遇之恩,成全其“义”。二者可使骄傲的关羽心悦诚服,从而提高自己的威望,有利于军队的调度与发展。此真是“一箭双雕,巧计连环”。
毛泽东也是熟读《三国演义》的,对事情的决断就会有对比和参考。西安事变中,因为蒋介石的双手沾满了共产党人的鲜血,革命人士对他恨之入骨,杀蒋之声不绝于耳。国民党内部许多人也蠢蠢欲动。但如果杀了蒋介石,国内会更乱,局势会更加复杂,那才叫“亲者痛,仇者快”,所以,毛泽东力排众议,坚持放蒋,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智慧真的就在名著中,只有细细品读,才能领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