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红楼》
——我来分享一本书
鲁迅对颜黎民说,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对他的侄女说,读书不要囫囵吞枣,否则就要张冠李戴了。
想来我偶尔浏览-_-过的几本书,无不是囫囵吞枣,里面的影子隐隐绰绰,人物关系隐隐约约,人物的思想奇特离奇,完全是超乎现实生活里实际。人糊里糊涂地在书里浏览一番也就出来了,除了略微记得些自己感兴趣的人或事,其它的则渐行渐远,甚至消失。比如当年读《红楼梦》,最感兴趣的是宝黛爱情的描写,小姐林黛玉使小性子,宝玉富家公子惯会百般婉转讨黛玉欢心最近看,其他宝钗美则美矣,但她的为人行事不合宝玉的性子,黛玉也时不时挖苦一下她,所以,虽然她不但美,而且才华可与黛玉比肩,依然不喜欢她。其余如老太太的长者魅力,贾政的刻板与不近人情,元春的金碧辉煌,迎春的懦弱木纳,探春的精明才干,惜春的纯洁执着,则一般看淡了。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贾雨村的忘恩负义,门子的条理无情,一概不理。秦可卿寝室的描写与外貌描写以及关于她在宁荣两府特殊待遇的描写,恍如仙境,这些情节游离于红楼梦之上,不得其解。
后来年龄大时再翻阅这本书,才真正感到曹雪芹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所包涵的辛酸与强大。再读时,宝黛爱情美则美矣,但他们爱情之外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人情冷暖,世事变迁,则从骨子里震撼着我的心灵,甚至全书里人物的一言一行,莫不如如刀子般犀利。宝黛爱情在脆弱的华丽外衣下,千疮百孔。宝玉如则一件精致的玩具,被人摆弄,他在老祖宗的庇护下过了几年好时光,这样的好时光之所以让人感到美好,是因为老祖宗允许他过的时光与宝玉自己喜欢过的时光频率一致。黛玉也并不是使小性子,她只是寄人篱下,无依无靠,在周围从上到下人人都生就一副宝贵眼的姥姥家里,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自尊心在百般谨慎里变得敏感多疑,表现出来就是在信得过的人面前使小性子,来证实自己的存在。园里的诸多女孩,百般伶俐,万般才情,却都湮没在这个社会编织的网里,或分骨肉,或枉凝眉,或喜冤家,或聪明累,或留余庆,或晚韶华,或好事终,或恨无常……这些大观园里的美丽女子如流星划过星空,陨落在无边的黑暗里,也陨落在社会这个隆隆作声的大机器里。
从恢弘的大背景,到深远的大构思;从深刻的思想到精致的言行,从文学创作到超越现实;从草蛇灰线到伏延千里,从小人物的命运到大人物的碰撞,从诗词到市俗,从工具到人文,这是一部无与伦比,不可超越的文学巨著。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都以从中得到启迪,它荡涤着迷茫的灵魂,启迪着聪慧的心灵。它以独特的魅力穿越历史的尘埃,绽放永恒的光芒!
名著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