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手中的风筝线握得太紧
现在,我想请身为父母的人和我共同回忆一下,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否有过这样的情况:
孩子出生后不久,一天,他猛然发现自己的手那么神奇,于是就想用嘴咬一咬,来探究它的奥妙,满足自己的好奇。可是,我们由于牢记“病从口入”这句话,每逢看到孩子吃手,就赶忙把它拿开,有的甚至给孩子戴上手套;
孩子长大了,会做手工了。当他拿起剪刀想独自完成作品,品尝成功的喜悦时,“安全重于泰山”的警钟又在我们耳边响起,于是,我们大声疾呼:“别拿剪刀!要是戳住眼睛了咋办?”
看到爸爸妈妈做家务,孩子禁不住好奇,也想自己动手做一做,这时,“学习第一”的理念又促使我们把孩子推到了学习桌前;
星期天,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玩,孩子要求减少一个兴趣班,以使自己有时间和伙伴儿去郊游,去玩耍时,我们又把“辛苦现在,幸福未来”的道理苦口婆心地讲给孩子听;
孩子要独自出门,我们又为“生活处处有坏人”而剥夺了孩子独处的机会,时刻伴随孩子身边;
孩子放学刚到家,我们就发出了“赶快写作业”“赶快读书”“赶快练琴”一系列的指令,让孩子时刻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古训;
……
每当想到这些,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放风筝时的情境。我们都知道,放风筝时,如果我们把手中的线握得太紧,那么风筝永远不会翱翔天空。于是,我们总是能在适当的时候,或放,或收,让风筝随着微风缓缓地飞上蓝天。其实,教育孩子何尝不是这样。如果我们总是把孩子庇护在我们的羽翼下,总是精心照顾、细心呵护,时时事事不给他们锻炼自我的机会,不让他们有一丝独自的空间,那么他们长大以后就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就会缺乏娴熟的社交技巧,就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不是吗?我们不是经常在媒体上看到这样的事例吗?
某大学生十三四岁就考上了大学,可是由于自理能力差,不得已,只有家长来陪读;
同样也是一个大学生,由于家长管教很严,很少给他交往的机会,久而久之,使其养成孤僻的性格。后来由于一次小小的挫折,竟使他选择了轻生的道路;
某考生到了考场才猛然发现自己的准考证忘带了,结果贻误终身;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不足以让我们警醒吗?那么,作为父母,怎样才能适当把握自己手中的风筝线,让孩子快乐、自由地飞上天空呢?我建议:
1. 每天要给孩子一定的自我支配时间,让他们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2. 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独立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独自购买物品、独自乘车、独自在家、和伙伴一起夏令营等;
3. 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他们逐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一起做”,这样,让孩子从小就具有“责任意识”;
4. 在孩子面前,不要总是显得自己很强势,该示弱时就示弱,这样,也给孩子展示自我的机会,也让孩子感觉到我也有比爸爸妈妈强的时候,以培养其自信;
5. 要逐渐锻炼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要总让家长陪读。
不过,我认为任何方法也不如拥有先进的理念,只要有先进的理念支撑,就会有最适合的方法。期待着一只只美丽的风筝从我们手中渐渐飞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