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宋词三百首》有感(续)
——仁元爸爸
走进宋词,“情到真时自为词。”她独有的平仄声调,抑扬起伏总能让我从品读中捕捉到一些让人心灵安宁的东西。更让我佩服的,是古人面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态度,以及在民族大义上的铮铮气节。
宋词众多,却对著名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情有独钟,原因有三:一是词人艺术手法之高明;二是词中意境之深远;三是表达情感之丰富,字字含情,句句感人。每每朗诵,似乎都将自己置身于其中的情景,心中怅然之情亦油然而生。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首句起头连叠七字,读时一气而下,可见作者情感之连绵不断如风行水上,心中很是佩服作者这一千古未见的创作风格。次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借天气骤变写自己生活一下子从幸福的峰巅坠入痛苦的深渊。“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与《如梦令》之“浓睡不消淡酒”有异曲同工之处,一个“淡”字,即见作者心境之无比凄凉。“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曾见过的大雁飞过,但如今物是人非,让人心酸。“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枯萎凋零的落花、漫长的白天、点点的雨滴,这些景无不渲染出作者的凄戚与孤寂。而末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更可感受到作者怀人愁绪之深沉,想到当时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丈夫病亡,一连串沉重的打击,让作者尝尽苦痛,作者似乎在此得到了一次释放与宣泄。
全篇字字写愁,层层写愁,却不露一“愁”字,末尾始画龙点晴,以“愁”归结,而又谓“愁”不足以概括个人处境,推进一层,愁情之重,实无法估量。全词用白描铺叙,讲究声情,巧用叠字,更以舌齿音交加更替,传达幽咽凄楚情悰,肠断心碎,满纸呜咽,撼人心弦。读毕,不禁让人哀伤让人凄,作者以细腻的笔法,凄美的渲染将其冷冷清清的心彻底地融入了我的每一寸神经。
此词别本题作“春晚”或“暮春”。这首词化自唐韩偓《懒起》诗:“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词中使用一问一答的表现手法,更觉跌宕有致。作者描写了闺房里日常生活的一个场景,在“卷帘人”(站在门口卷帘的侍女)丝毫没有感知的景物的细微变化中,倾注了女主人公惜花伤春的无限情意,实际上,这首小词还隐约地表现了她的相思别离之情,“浓睡不消残酒”、“应是绿肥红瘦”等句都富于暗示性,有着弦外之音。“绿肥红瘦”十分形象地绘出雨后春景,向以造语清新为人称道。
喜欢宋词,还因为宋词句句妙笔生情,或豪情壮志或幽怨婉约,尽寄其中。“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捎去的是亡国后幽幽的愁绪:“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饮不完的是无尽的思乡情怀;“红筏小字,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写下的是无处可诉的绵绵情意。
手捧《宋词》,细细品味,也不失为人生乐事。体味其中人生哲理,真情实感,咀嚼词中妙笔、佳句,何等惬意的事情。与经典同行,与宋词结交,渐渐地,我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心胸也随着更加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