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一年级作文 >

读出诗情画意作文

2019-05-19 
读出诗情画意 这个绚烂的三月,洛阳外国语学校的阶梯教室里,徐文祥老师的《鸟鸣涧》把我们带到了千年前那个静
 

 

读出诗情画意

 

这个绚烂的三月,洛阳外国语学校的阶梯教室里,徐文祥老师的《鸟鸣涧》把我们带到了千年前那个静谧闲适的春夜。

寂静无声的夜,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惊动了栖息的小鸟,山涧中时不时地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那一刻,我恍惚觉得王维来过,用全部的心神细细地谛听花落鸟鸣的天籁,内心宁静淡泊。

除了一遍又一遍逐层深入的诵读、想象与体验,这一课似乎就再也没有其他的了。我似乎无法从这一课里找到明晰的教学内容——那些基于工具主义的目标或技术。但是,在一个又一个画面里,我又分明看到了孩子们把自己的心贴到了诗的脸颊上,走入了作者的内心,体会到了诗中特殊的温度。

王崧舟老师说:“一个有智慧的语文老师,教诗的最好途径就是不教诗,让诗凭着自己的言语存在说话,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她的诗意。”徐文祥老师的《鸟鸣涧》,走的大约就是这样一个路径——保护诗,就是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这种保护的最佳策略就是诵读。整节课,一读,意在正音。二读,重在节奏。三读,贵在情韵。四读,深在体验。读得有层次,有韵味,有深度。

诗不能诉诸理性,只能存在于直观、直感和直觉之中,对于诗的了悟是当下的、瞬间的,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意会”。在这节课中,徐文祥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交流读诗的感觉,前前后后几乎十多次。其实,唤醒感觉的过程,就是意会的过程,就是激活诗意的过程。读诗后谈印象,找到景物后谈感觉,听老师范读看画面,听音乐说感受,知诗人背景,把自己当做诗人,体会诗人心境......这些都是对诗的整体性和生命性的一种小心翼翼的呵护。

“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王维走进这春夜里的鸟鸣涧。(出示课件,配乐朗读)夜幕降临了,诗人王维也许在这里流连了一天,不忍离去,看到了这样的景色写下了这首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睁开你的眼睛,你的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置身于怎样的环境中?”闭上眼睛,展开想象,这诗意的境界也更是自由的境界。闭上眼睛来“看”,也就把外界的纷繁挡在了诗的外面,孩子只能用“心”去看,所看到的就只能属于自己心灵的画面。因为画面,便读出了审美能力。审美解读就是能把文本从静态的物质符号中解放出来,还原为鲜活生命的唯一魔术。

读出景,读出画,读出情,读出人,读出自己。这一步步地诗意如水,缓缓流过,境界渐宽,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徐老师本人对王维的喜爱,这种喜爱更大程度来自他对诗歌的研究,来自内心极高的文学素养。初读,一个孩子站起,平淡无波地读。徐老师笑言:“你读得一字一顿哪!”再读,一孩子刻意加重“落”的音调。徐老师幽默地问:“从桂花树上落下的是石头么?”在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环节,很多孩子找到了花、夜、山、月、鸟。此时一个孩子说还有人。徐老师激动地夸赞道:“孩子,你的回答就是我们这节课一种美丽的风景。”正是这句机智的评价语,整整一节课,这个孩子是最开心的一个,也是发言最积极的一个......正是徐老师这幽默机智的评价语,非常巧妙地把指导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使得读层层深入,使得诗的味道更浓。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室外,繁花似锦,室内,孩子们笑靥如花。爆满的听课老师当中,几个席地而坐陶醉其中。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是因为爱王维诗而沉浸到了课里,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因为这一课而迷上了王维诗!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