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比多少”,为了让孩子们体会“比多少”还可能换个说法:“大(小)多少”、“贵(便宜)多少”、“重(轻)多少”等。我扩充了很多书上没有,孩子身边很常见的求两个数据相差多少的例子。
例:(下面的甲、乙在每个不同的例子中代表班里不同的学生。所以每举一例,孩子们都发出“哦?”的声音,他们还不知道身边居然有这样的榜样。)
1.甲小状元上得了35枚三星;
乙小状元上得了30枚三星。
让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
甲比乙多得多少枚?(故意煽动孩子:甲一定在暗暗得意呢?)
或乙比甲少得多少枚?(接着煽动孩子:乙心里想,这回你比我多,我稍一努力一样能超过你。)
两个问题,分别怎样列式?
都是用多的-少的=相差的,所以算式一样。
2.类似于例1的题目:
甲寒假读了20本书;乙寒假读了45本书。(我只是举了他们俩的例子,其实我知道我们班爱读书的远远不止他们俩,还有某某、某某,一长串名字都提到了。被提名的孩子正襟危坐。)
甲写了65篇博文,乙写了40篇博文。(提到这个,我就不得不提某某、某某等,不管多和少,他们已经开始写东西了。)
每次数据一出来,就让孩子们自己提出比多少的问题并自己列式解决。
3.这回我是甲。我给孩子们报了我的年龄31岁,挑了一个平时上课特别用心,但发言很少的孩子,“我最喜欢的某某某你几岁?”孩子很高兴地站起来:“我7岁”。当这两个数据出来时,孩子们明显地带着一些情绪。但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还比较顺利。大家也发现了“大(小)多少”,其实跟“多(少)多少”一样。
4.这回甲是我,体重65千克;乙是妹妹,体重30千克。(昨晚为了今天的课刚量过。孩子们又是一片“哦”!)
通过比较大家也清楚了“重(轻)多少”和“多(少)多少”也一样。
5.这回甲是一本故事书,30元;乙是一本科技书,48元。
“贵(便宜)多少”和“多(少)多少”也一样。
课很顺利,但直觉告诉我:孩子们在后来的表现有些异常,不再象前面提名那么多孩子时,那么积极了。
中午,一班杨铠铭跑到办公室:“老师,你‘最喜欢’的某某被元元打了,还说不许告老师。”他的话惊醒了我,我没关注谁打谁,却刺耳地听到‘最喜欢’。是呀,就是从‘最喜欢’爆出后,孩子们“蔫了”。看来,我一时的兴起,却让大多数孩子受了冷落。“孩子,我也最喜欢你呀!”
下午上课时,我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给孩子们讲了这样一番话:“孩子们,你们都是我最喜欢的。但每个孩子都有很多面。比如:我最喜欢某某听课认真的一面,但不喜欢他把小手藏起来,一次不举手不参与表达;我最喜欢某某爱读书,但不喜欢他读书时丑陋的坐姿;我最喜欢某某的妈妈告诉我,我孩子说最爱学数学,但不喜欢他在最爱的数学课上做小动作,不为自己爱的学科付出一点儿,遇到困难还当缩头乌龟,萎缩不前……。”说完这些,明显地感觉孩子们跟我的距离又近了。
就在下课前,杨铠铭跑到我身边,拿着抄作业本给我看:“老师,我除了抄作业,还写了‘我想写的作业:口算写3天的,小状元再多写5页。’因为我喜欢数学,所以,我要多给自己布置作业。”康琪拉着我的衣角,“老师,我这节课表现怎么样,你也喜欢我吧?”“老师,我也开通博客了,我也喜欢写东西,你看了吗?”……
所有我表扬过的喜欢什么,都成了孩子们愿意做的事情,而且热情那么高。试想,如果没有关注到孩子们因“最喜欢”而受到的“刺激”,我和孩子们的距离会拉开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