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五年级作文 >

捕捉生命里的灵感——我的写作之路 之 我的老师们作文

2019-04-25 
捕捉生命里的灵感——我的写作之路(中)以下文字是应“全国小学语文旗舰群”的侯建华老师的邀请做的两个小时讲
 

捕捉生命里的灵感——我的写作之路(中)

以下文字是应“全国小学语文旗舰群”的侯建华老师的邀请做的两个小时讲座内容整理。讲座承接上次的写作之路讲了自己经历中给自己写作方面影响较大的几位老师的故事,把这些故事拿来与大家分享,说明我只会讲故事,而不会教大家怎么写文章,这些也不是能教会的。这次的主旨,应该是怎样做一个对学生有深远影响的老师,只是集中在了写作这一个方面,而不是教会了我用什么方法来写作,或者我们应该怎样教会学生写作,或者说我不是意在教给大家应该怎样写才能学会写作。这个问题留待以后的内容中再展开吧。

前言  招呼

问候大家!晚上好!大家一定要吃了饭再过来,原因有三。第一,吃了饭你可以专心看我写的文字。第二,吃了饭你就不会挨饿了,才会有气力说话。第三,吃了饭才有条件吐槽。

今天的内容和年前的那次有关,上次只是把自己写作的经历简单说了一下,最后说到教育写作,没有展开。今天是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我的写作历程中的关键性事件、人物。

今天的话题大家都不陌生,或许能引起大家很多往事的回忆,你也可以中间把自己想起来的一些故事和大家分享。

此前为开场白,下面我们开始。中间不献花,不插图,不打招呼——这样便于后期整理的方便,不给整理文字的老师找麻烦。谢谢各位配合。

书接上回,今天首先说说我的几个老师。

    懵懂孩童不知愁——李同生

这是我小学时候,进入初中——在这个学校只上了一年遇到的语文老师,在乡下是很难有这样水平的老师的。他让我们背古诗,让我们写毛笔字,让我们写作文。至今对我影响深远。

说起来写作文,小学里老师也让写日记,不过就是些去拔草之类的文字,甚至拔草可以占有一个学期一半的内容。直到遇到了李老师,我似乎才有了会写作文的能力。

那时候我特别喜欢写作文,因为我写的作文经常让老师看重,让我到讲台上去念。

这对于一个12岁的学生来讲,一样是很有刺激作用的。

那时候写作文我很投入,有时候很认真的“编”一篇作文,结果老师根本看不上,但是,如果我随便应付一下,反而让老师说好。也许,这就是真的有点有话说的时候不头疼,写出来的文章不是憋了。

记得最清楚的有两件事。一次是我写了一篇小童话,至今我还对这篇作文标题和内容记忆犹新——那应该是1991年的事了。

我随手写了一篇作文,是关于桌子和凳子的对话,讲了一个受伤的凳子和桌子的故事,凳子发牢骚,说有人不心疼自己,给桌子诉苦,结果莫名的过了些时候,凳子又开心了,因为有人把凳子修好了。作文的题目叫《坏事与好事》。

于是,老师让我站在讲台上读,这是无上的荣幸——我们没有小红花,也没有奖品,所不同的就是,在一个敢拿着棉花杆打自己孩子的严厉老师鼓励下,这就是最好的奖励。我和他孩子是同学。如今每年国庆节回家,我还能到邻村二姨家帮忙的时候见到李老师一次。

第二件事是我记得另一位女同学的故事,对我影响也很深。写作文可以不用当天交,那个女同学——记得名字叫李卓丽——有一次把没写完的作文拿回家去写了,第二天也没交,好像过了一个星期才交。老师还没有批评,而且还鼓励了。因为这个女同学写了好几遍的草稿。

这个同学的作文也没什么新奇的,但是在20多年前,已经很不简单了,人家写的那是真实的事,我写的不过是在编的故事。女同学写了自己的母亲让自己洗菜,把那些有点烂掉的白菜叶子都扔掉了,结果母亲把她吵了一顿。就出去玩了。等到回来吃饭的时候,自己吃的菜是醋溜白菜。赞不绝口的时候,母亲竟然说是被扔掉的那些白菜叶。

这个故事很简单,但是写得文采很好,细节很棒。老师让他也念了,要不然我不会记得的。

如果对这个故事仔细一分析,我们就能从中悟到很多写作的秘诀。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类似小小说。故事的主题非常明确,困难家庭要学会勤俭节约。故事的写作手法,运用了对比描写。

最重要的是,老师对这篇文章的肯定,不是文章内容的肯定——我以为——而是对我们写作文的方式的肯定,那就是允许我们用不限制时间的方式来写一篇自己满意的文章,慢工出细活,两个星期写一次的作文,你可以用一个星期来完成,不必求快。这一点,我想,至今还影响着我的写作。

   只为画面觅源流——马明喜

之后的几年之中一直喜欢写作,但老师的作用就不大了,这是下一个话题,以后再说。

接着说说我的另一个影响深远的老师——我的高中语文老师,马老师。

进入高中以后,我们都还是有点自以为是的学生,因为全县提前考试录取招生,所以,我们等于是选拔上来的优秀生。

写作文,从来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困难和打击。我当时在高一六班,这个班的同学都很活跃,一个个都不算是老实巴交的主儿。第一篇作文,记得清晰,老师让写一个画面。说完就走了,两节课写作文。

那时候发现当老师真好,太牛逼了。

结果,老师这个话题写在黑板上的时候,大家全部懵了——啥叫画面啊?!

老师已经走了,问都没法问。

一个个议论纷纷,还不敢不交作业,两节课憋出来几百个字,交作业了。

这次的打击并没有结束。

等到一个星期后作文发下来的时候,我们的打击更大,觉得一个老师是在牛气哄哄得不得了。因为我们全班的作文本上都没有一句批语,只有两个符号,一个是圈圈,一个是大叉号。全班都楞了!

同学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画面!于是,我们用了半年时间,就练习写画面。故此印象深刻。

今天看来,所有的故事不就是写一个画面吗?只要是直接描写,还原生活场景,不就是画面么?我脑海里今天的理解和那时候的迷茫已经成了一个因果关系。许多老师不会写,其实再简单不过了,难怪老师那样生气。第二次作文只有气急败坏的批评,圈圈是留下来的那么不足五十个字的内容,其他的都不合格。考试能及格我们就欢呼了。

中间有一年,我们换过老师,后来这个老师又教了我们半年。记得最深的是三件小事。第一件就是马老师特别喜欢读书,那时候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是个啥都不清楚。他给我们说读《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里的故事和写法,举例子用到的。我们喜欢听,于是,我也在那时候买了本盗版书,也是第一次读书哭了。

另一件事是马老师喜欢给我们讲的课是文言文。他说自己大学研究的就是古汉语。现代文基本都不讲的,一篇现代文无论多长,一节课啥也不讲也能结束。一篇文言文不管长短,他能像大学老师那样讲一个星期。

这样的课堂在今天我的实践中依然还存有当年马老师的样子。

近二十年前,我的老师在高中就这样说这样做,那是不是超前的改革意识呢?在此,我就岔开一点话题,所谓的教育改革,没什么新东西,不过都是变变花架子,最重要的还是让学生服你。

我们服马老师就是这么几件事,最初的下马威,爱读书,懂得文言文那么丰富的知识,最重要的,是人家有真才实学,拿出来作品让你不得不服。记得一件小事,马老师在课堂上拿着一张《中国教育报》给我们读他的文章,内容写自己的祖母在夜里出去卖红薯的往事。马老师读得用情,祖母喊的那句“红薯——刚出锅的热红薯”润湿了我们不少的同学眼睛。

这招,今天我也在用。

  梦想曾为朝阳花——李朝阳

高中里的写作,马老师之外还有一个李朝阳老师。

说起来对李老师有愧。最后一年的高三李老师接我们班,因为性格温和,不受大家欢迎,评教打分很低,大家似乎都喜欢有点个性的老师。李老师却恰恰不是,每天给我们讲成语,讲成语的区别。给我们最扎实的语文功底,但我们没有好好学多少。对我个人而言,影响是非常大的。

高中我对语文课似乎有着天分,作文似乎也没什么问题了。那时候记得李老师的作文批改也很简单,不过是“佳作”“可以投稿”“我见到的最好的文章”“本次难得一见的文章”等等这类批语,简单的一句话,谁也不知道出现在多少个同学的本子上,反正我的本上不少。至今我当了老师,也没少这样用。因为当时对我来讲,这无疑是莫大的激励。于是就当真拿来认真修改,一篇文章能修改七八次,然后投稿。结果保留下来的只有一篇《暖暖一院深情》——这是我作文中的作品,不过,高中作品保留下来的还有两三个笔记本的。

李老师同样采用了李同生老师的做法,让我们上讲台读自己的作品,就是高中生,一样也会因此而受到激励的。

那时候我还是学校文学社的——我们这一届发起的,我是社长呢。我们用学校所有的公家物品印刷自己的报纸。

李老师给了我许多的灵感,我写了许多的好文章,投稿了无数次,但是没有发表一篇。多数从报纸上看到的信息投稿都是要钱的,那时候穷孩子一个,哪来的钱啊。

最后写了许多好作文,毕业后找我的作文本,竟然不知道扔哪里了。看到那些高考后的孩子扔自己的东西,许多人以后会后悔的。我就因为扔了作文本后悔不已。

那时候被激发的梦想就是想当一个作家。现在想来,多么幼稚的想法。那时候开始读大学中文系教材,读文学理论教材。毕业后根据自己的成绩,毫无选择的就填了第一志愿——中文系。

可惜的是,高考前,我问李老师我的写作情况,李老师说完全没有问题,我很自信。可是高考我的作文令我至今觉得考试就是愚弄着有些人。

那一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一个农村孩子,写了许多现实题材的文章,对许多高科技说明文都读不懂,记忆移植这个东西对我来讲根本就是个陌生人,让我介绍他,不过是一个玩笑而已。可现实不是玩笑。这就是关键的时候我掉下来了。高考作文分38分。但进入大学后,入中文系,搞写作,发作品,上写作课,似乎成了一种学习常态,此不多叙了。

这些都是因为此前的许多老师给我打好了基础。我们要相信,我们给学生的能耐,只要他们还在学校里,就一定会有用的,写作不是为了考试——到今天我很骄傲自己遇到了这些老师,他们给了我写作最需要的功底,而不是考试的功底。

  岁月点滴落心头——孟钢军

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自己写的东西还是大学里保持的习惯,绝大多数都是文学作品。因为当时的工作强度很大,没有时间写,偶尔写个小诗歌,许久没有作品了,一旦有了灵感,一下笔就刹不住车,洋洋洒洒,几千字的文章就下来了。写长了,没人给发表,不过是自己看看而已。那时候还是个文学青年。

一直遇到了我的老师,孟刚军,才让我有了新的方向,才有了新的认识。

我遇到了孟老师,我的写作就有了一个转变。这个转变也还是在离别的时候,那时候已经和孟老师在一起三年了。

记得一次上了贾平凹的《月迹》,我回到办公室,就给孟老师激动地说这节课有许多收获,无论是对文本的理解有了灵感,还是课堂上的生成性收获,课堂几乎让我欢欣雀跃。

孟老师说,你把这节课整理出来,写一份课后反思或者课堂实录之类的东西。

文章我写了不少,长篇小说这时候也结尾了,大文章也写了不少了,没事就用电脑开始整理自己以前的文字了。

可是,孟老师这样说,对我来说,竟然是对牛弹琴。此时我上班已经三年了。

什么叫课后反思?什么叫课堂实录?

我只会上课教知识,只会改作业,写教案,只会让学生考试。我当时所在的学校是全市最好的初中,这个最好,我至今还相信,在当时的教育教研氛围也是最好的。可是,我竟然对此一无所知。

我最终还是没有把当时的冲动记录下来,如果当时老师说,把这节课用记叙文的方式写下来,我或许就记下来了,但终究还是遗憾。

后来,孟老师就带领我看一些东西,让我看他的博客,看他都记录了些什么内容,引领着我。不时地他还能收到一些邮件,发表了的文章寄来的样刊。

但我终究还是没有动笔写这一类的教育文章。

刚才说的事应该是04年左右的事了。

孟老师的博客带着一种智者的思考,是我至今坚持写作的最初力量源泉。

这样说,是因为后来发生的事了。

2005年我离开了学校,离开了讲台,不再是一个老师了,失业在家的一年经历了我人生的一次大坎儿。

当2006年春天来临的时候,我再一次走上讲台,一直到现在,我就开始了认真思考教育这个问题了。因为我懂得了珍惜,学会了学习,许多值得我尝试和认真去做的事情都要沉下心来做好,只为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存目的。

2006年底,我建立了博客:“徐老师的教育手记”。

那时候根本不知道啥是博客。不过就是个笔记本而已吧。04年的时候,孟老师就让我在一些网站上申请一个bbs之类的东西,我至今还不知道是个啥。

懵懂的开始了把博客写起来了。什么东西都往里塞,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一直坚持写,几乎每天都有。不在家了,存在草稿箱里几篇,让朋友帮忙——把号码密码给别人,也要每天坚持发出来。

后来,孟老师也许遇到了某种原因,把博客关闭了。至今我没有再看到过。

不过我多次问过他是不是还坚持写。他说是的。

孟老师的教育情怀,深深的影响着我,包括他的秉性。这是我走上工作岗位遇到的第一位“师父”。离开了七八年,我一直不忘抽空和师父喝点酒。

后来,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博客,既然主题是“教育手记”,记录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似乎不够突出主题,于是,便集中写教育类的文章了。

并且根据所熟悉的教学方向,我的教育类文章也逐渐丰富起来,偶尔贴进去的文学作品成了点缀。

2007年暑假,在校讯通的全省教师博客大赛中,我获得了第二名。也就在这一年,我开始发表文章了,结识了许多老师,他们引荐我,有编辑向我约稿,一直到今天,发表了上百篇文章。

我的个人成长,因为遇到了许多这样的贵人,因为离开了孟老师,他给我引见了许多适合我小学阶段的老师,也让我感受到了真正做教育研究的老师的做法,并结识他们。至今保持有联系。通过他,我才有了今天的视野。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许多这样的老师,不管在某一方面主管的或者客观的在我们心中产生了影响,他们也许无意,但对我们却是真实的。

这是一个老师的人生态度,他们真诚的鼓励着我们,他们没有把我们领入到一个歧途之中,他们用人格精神给我们种下了一颗不易察觉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种子。

 

 

 

今天说的这些,只不过是写作历程中的几个重要的老师,他们作为老师,在我的心中成了永恒的形象,我感激所有老师,对于写作,我想我们每个人都遇到过许多类似的老师,或者其他方面。

我们总是在问,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我相信另一个师父——于永正的一句话:像教过你的好老师那样做老师就是好老师。也就是说,把你的老师放在前面当榜样,你喜欢的,学生一定喜欢。

我想,今天的我的身上,处处都有这几个老师的影子。这我无法否认。

做一个老师,就应该像那些深深从正面影响着我们的老师一样,从他们身上获得永不枯竭的正能量,我们就会深深的影响我们自己的学生,传递这样的正能量。

也许,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传承,正是体现在这些老师的身上吧。

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我们总是影响着学生。无论我们在哪一个阶段,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都可以给学生传递自己的精神状态。当然,不一定是写作这一点!

今天说到最后,孟老师把我领到教育写作的领域,又戛然而止了,只好以后有机会再专门就我的教学写作来谈了。这里面还是很有话题可说的。

以上只是讲我的个人故事,不说空话,只说我的经历。各自感悟即可。欢迎批评。感谢大家耐心的看。

对中间的许多话题,我没有接过来。现在是答疑时间。

大家也可以谈自己的看法和收获了。也可以说说自己的经历和故事,谈一谈对自己影响深刻的老师——

浙金华王跃辉:总结下我的收获:1、要想教人作文就要先自悟是自己是怎么说会写作文的。2、教学除了学业上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人格魅力的吸引,所以我们要加强自我的修炼。3、我们要学着帮学生保存好的作文,争取成为学生的贵人

重庆 戴华:以前我只是教学生写作文,自己却不怎么写。从今天起,我也和学生一起写

安徽刘娟:我和我们班的孩子搞过师生共写,特别有意义

浙金华王跃辉:还有一点:不要忽视我们现在的岗位,如果你能用珍惜的心来对待这份职业,你将大有可为。这都是徐老师和大家对我的启发。

河南徐文祥:从刚才我的故事中,我也有自己的感受:

1、作文不是教出来的

2、每个人都需要鼓励的

重庆 戴华:也想过建立班级博客,但自己写文章文笔不好,不好意思上传呀

秘书长侯建华:水平不是问题,热情才是主要滴

河南徐文祥:戴华老师说得非常好,做得也好。和学生一起写,对学生来讲,是最大的鼓励。这招我用过。不是提前些,而是比赛写。

整理安徽王云:多读书勤练笔

安徽刘娟:先从简单记录开始

浙金华王跃辉:戴老师,文章好不好并不仅仅从文笔的角度评价的

浙金华王跃辉:文章的风格很多,坚持写作你也会形成自己的风格的

河南徐文祥:教师写文章,不在乎文采,我们不是写美文,是有话说话,把问题说清楚就可以了。

浙金华王跃辉:刚才说的画面写法很有启发性的

广西   林家泉:徐老师很有写作天赋,也成就了艺术人生。真的很佩服,你的选择和做法。

河南徐文祥:读那些大师的文章——比如叶老,我们看到的不是散文,不是贾平凹。无所谓文笔,文笔不是卖弄辞藻,文笔是内在的思考,这比外在的东西更重要。只要是从自己头脑中思考出来的东西,都是最宝贵的。每个人都有写作的天赋。只要有经历的人,就有故事。

安徽刘娟:真正好的文字,都是给人以思考的文字

成都低段李霖:看到徐老师的讲说有一种回归的感觉。

重庆 戴华:教室每天都有故事

河南徐文祥:我们做老师的——尤其是语文老师,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他们现阶段所占有的词汇是足够的。

广西   林家泉:我们应该读哪些书,一年要读上几十本么?感觉到自己,不敢怠慢

河南徐文祥:不会写记叙文的,我给大家推荐一部书看看。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金人翻译的,不看带贾刚校的那个版本。我刚开始看。

秘书长侯建华:捕捉生命中的灵感,下次把我捕捉进去

浙金华王跃辉:学生读书,教师读书,还有影片挺齐的

河南徐文祥:捕捉生命里的灵感,是这个大讲座的标题,今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意在和大家交流,我们都可以写下自己的故事。

秘书长侯建华: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因为历经千锤百炼,为先人后世万目所瞩。

浙金华王跃辉:名著的版本很重要,出版社和翻译的水平直接能影响读的感觉及兴趣,不能直接读原文真是可惜。

广西   林家泉:读名著,可以了解历史,可以感悟道理,受到启示,我也喜欢读。

秘书长侯建华:感谢徐老师,今晚与我们一起分享生命中精彩的瞬间,分享成功路上真实的感动,让我们找到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感谢小语群中段组对这次讲座前期工作的准备,他们积极宣传,认真筹划,才使得今晚大家能够及时并很好地聆听讲座;感谢裴老师,教师俱乐部的创始人,搭建这样的平台,让每个有追求、有理想的教育人,分享教育的感动。

河南王长丽:捕捉生命的灵感,记下身边的感动,让生命因写作而精彩!谢谢徐老师!

重庆 戴华:厚积薄发,笔耕不辍,有思想、有规划意识的徐老师会走得更远!老师们,我们也跟上。

河南徐文祥:我正在给我们学校列一个书单,包括其他类别的。不往这里贴了,这两周会弄好,给侯老师,让她传到共享里,大家有空看就行了。这里先推荐几本:《夏山学校》《少有人走的路》《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教海漫记》(于永正)

广西   林家泉:看教育名著,走名师道路,向徐老师学习。

秘书长侯建华:让徐老师暂时休息,大家继续

河南王长丽:谢谢徐老师,辛苦了,分享是一种幸福

河南赵云;倾听也是一种幸福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