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就要这样抓特征
——兼评曾经有梦的《卢可欣轶闻趣事三则》
写人作文,成功的关键就是“抓特征”,而这又是难点。很多同学写人千人一面,空泛平淡,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
生活中,不同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有的是语言上特征明显,如《柿把老师》,文章抓住了老师的语病“是吧”(一节课说了88个“是吧”)这个独特之处,记述山区小学一个平凡的老师热爱教育事业的事迹。有的是行为上特征明显,如《“钟表”爷爷》,写“每天早上7点,一秒不差,爷爷右手举着鸟笼,左手甩开,挺着胸脯,走进了社区花园,这时《吉祥三宝》的音乐刚好响起”。文章列举的都是“爷爷“守时如钟的行为习惯。当然,也可以抓神态、肖像、爱好等特征,或者把几项综合起来。
其实,只要平时留意,抓特征并不是难事。你看,曾经有梦老师的《卢可欣轶闻趣事三则》,着墨不多,就把卢可欣写得很有情趣,很有个性。
很显然,这篇文章是抓住人物的语言个性来叙述的。卢可欣“说话(标准的普通话)不仅声音柔美悦耳,而且还很幽默风趣”,这是总领句。接着选了三个特定环境里发生的三件事来表现不同于他人的卢可欣。
第一件事“邀请合影”,卢可欣询问的那句话:“贾老师,是不是这样照相,别人会说我是他的女人?”其实是一句无意间对中国风俗的关切,既说明她了解中国的风俗,又传达了“这样不会被人误会吧”的潜台词。而从一个美国人口中说出来,就别有风味了。
第二件事“互打电话”,正因为别人都忙着“打电话”,而只有自己和贾老师在一旁无聊,所以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贾老师,没人给咱俩打电话,要不,咱俩互相打吧?”的调侃。这里既流露出一种天真可爱的孩子气,又表现了一种内在的幽默特质,如果你当时在场,也会为之忍俊不禁。
第三件事“充当翻译”。事件本身就已经构成幽默了——哪有一个美国人给两个对话中的中国朋友当翻译的?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卢可欣的一句“我听明白了,我来给你们当翻译”,既表现了卢可欣的热情厚道,又赞扬了卢可欣对中国方言的通达。这就叫一石二鸟。
三件事都属于“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正是如此的小事,才把人物的个性凸显了出来。由此可见:用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是写好人物的好方法。
附:曾经有梦老师的——
卢可欣轶闻趣事三则
我的美国朋友kristen looney(卢可欣)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她说话不仅声音柔美悦耳,而且还很幽默风趣。和她相处的几天,总是让我们笑声不断。
元月28号上午,我们在息州宾馆就餐。饭前,我们在餐厅的外面晒太阳,边喝豆浆边闲聊。这时,孩子们来了,要和卢可欣照相。在场的两位男士(其中一位是我老公)和卢可欣照相时,站在了她的后面。我提议让他们坐在一排。卢可欣眨眨漂亮的蓝眼睛说:“贾老师,是不是这样照相,别人会说我是他的女人?”一句话出口,我笑得手一抖,照片照歪了;更要命的是,我身边正喝豆浆的朋友把豆浆喷了我一身!
原来,卢可欣看惯了我们的家庭照片,好多都是夫妻合影,才有了这种令我们喷饭的“名言”。
卢可欣返京的车票是当夜22点38分的,下午,我们一行五人驱车赶往信阳。一路上,除了我和卢可欣的电话较少,其他三个人电话一直不断。我说:“你们怎么那么多的电话啊?把我的耳朵都吵聋了!”卢可欣说:“在中国,我已经习惯了这种情况。”随后,她又狡黠地眨了眨眼,面向我一本正经地说:“贾老师,没人给咱俩打电话,要不,咱俩互相打吧?”她的话音刚落,就把已经挂了电话的梅姐笑岔了气!
卢可欣不仅普通话说得忒地道,就连中国的方言,她也能听得懂。在龙江大酒店休息时,我和来自扬州的朋友王兆飞闲聊起来。后来,我们的聊天“卡壳”了,原因是我和兆飞同时没有听懂对方夹杂着各自方言的“普通话”。也记不得当时说的什么了,我们着急地、不断地重复着,可对方就是听不明白。这时,卢可欣慢悠悠地转过身来说:“我听明白了,我来给你们当翻译——贾老师说的是……,王先生说的是……。”我们一听,傻眼了——她说得对极了!一个外国人竟给我们当普通话的“翻译”,真是丑大啦!
看着我们尴尬的表情,卢可欣温和地笑笑,柔声说道:“这有什么呀,我也算个中国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