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一年级作文 >

朱光潜先生谈如何提高语文基本功作文

2019-04-16 
朱光潜先生谈如何提高语文基本功读《谈美书简》,身为朱光潜先生学术的精神和知识的渊博所折服。通过13封平易近

朱光潜先生谈如何提高语文基本功


    读《谈美书简》,身为朱光潜先生学术的精神和知识的渊博所折服。通过13封平易近人的书简,朱先生深入细致地向美学爱好者阐述了自己的美学主张,无论对初学者还是专业研究者都有很大的启迪意义。在《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一篇中,作者笔锋所及,讨论了练习语言基本功的方法和意义,很值得我们思考。
    朱先生认为“只要努一把力”,人人都可当文学家,不要把文学看作高不可攀。怎么努一把力呢?朱先生谦称自己文学各部门都没有实践经验,只是提醒大家注意语言基本功。朱先生希望热心语文教学的老师们像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夏丏尊、叶圣陶、朱自清在《一般》和《中学生》杂志上的专栏一样,多办些“文章病院”,多做些临床实习,以培养人们字斟句酌、重视语言基本功的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朱先生还主张用“集中全力打歼灭战”的方法,像古代学习诗文的人那样,从精选精读模范作品入手,“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反复揣摩,不但要懂透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力,等到自己动笔行文时,于无意中支配着自己的思路和气势”。
    这就是所谓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当然这种偷不是死搬硬套地真的去偷别人的“好词好句”,而是借鉴其语言特点、文章结构甚至语气节奏等,等到读得多了,练习得久了,自己的见识和表达能力自然也就上去了,慢慢就进入了随意挥洒皆成妙招的自由境界。当然要达到这种水平非一日之功,需长年累月地多读多练才有希望。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无论如何都不要放弃。
    一位父亲曾对我说:“单老师,我听您的建议,这学期让孩子背作文,到现在为止已经背了30多篇。原来是拿起笔来没话可说,现在是一开始写就刹不住闸。”我说这是好事呀,那位父亲说:“好是好,最起码不怕考试了,问题是他全是胡编乱造,一写天气就是万里无云、阳光明媚,一写高兴就是兴高采烈、手舞足蹈,怎么看都那么不自然。”我一听就明白了,孩子进入了简单模仿期,所谓简单模仿期就是学生在积累的一定的篇什之后一写文章各种现成的“好词好句”纷至沓来,全都不经思考直接倾泻到稿纸上。看来这是一位有见识的父亲,否则孩子进步这么大高兴还来不及呢,哪儿会顾得上犯愁呢?几乎每个练习写作的人都要经过这一阶段,坚持下去,然后稍加引导,等水平进一步提高自然问题就解决了,于是我告诉他不用担心,这是正常现象。
    事实上在我所教的班里,每位同学每天都要背诵一首古诗,每周都要背诵一篇优秀作文,这还只是低学段的初步做法,以后我们还要广泛涉猎文言、中外现代诗歌、现当代散文精品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难免会像这位孩子一样出现简单模仿期等问题,但只要老师科学引导,相信孩子们一定能冲破阻碍走向正途。
    现代人喜欢默读浏览,甚至提倡速读,而古人似乎更注重吟诵,更善于从吟诵中得到好文章的滋养。朱先生发现高声朗读是话剧和曲艺演员惯用的训练方法,并且他在国外读大学时,也经常看到外国同学乃至作家们在高声朗读上下工夫,并且还举出了实际例子:

    我还记得英国诗人哈罗德·孟罗在世时在大英博物馆附近开了一个专卖是个书籍的小书店,每周定期开朗诵会,请诗人们朗诵自己的作品,我在那里曾听过夏芝、艾理阿特、厄丁通等诗人的朗诵,深受交易,觉得朗诵会是个好办法。三十年代《文学杂志》社中一些朋友也在我的寓所离定期办过朗诵会,到抗战才结束。朗诵的不只是诗,也有散文,吸引了当时北京的一些青年作家,对他们也起了一些“以文会友”的观摩作用。这种办法还值得推广,小型的文学团体也可以分途举办,它不但可提高文学的兴趣,也有助于语言的基本功。

    以前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常常艳羡他们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朗读的情景,心想什么时候我们中国人的家庭也这般书声琅琅呢?后来我知道即使是在外国,这一传统也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波涛汹涌的爆炸式信息而踪迹难寻,但还是不愿放弃多年的夙愿,于是便大力在所教学生中倡导家庭式读书活动,倡导成长型家庭构建,于是便有了现在逐步走向正规的“美丽新世界家庭读书汇报会”和汇报会上的美读时段。坚持这样的朗读不但能像朱先生说的那样提高文学兴趣,有助于语言基本功的提高,更能培养学生优雅的气质和良好的品格,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朱先生认为练习语言基本功有很多渠道,最主要有两种,一是多注意一般人民大众的活的语言,二是熟读一些文言的诗文。然而光是勤学是不行的,还要苦练。朱先生从毛泽东同志的《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转引了鲁迅先生复“北斗杂志社”一封信中所举的八条文章规则中的三条:
    第一条: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第二条: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
    第四条: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绝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
    这三条可作为我们练习写作提高语言基本功的金科玉律。我每天都写一点东西,也鼓励自己的学生多写多练,要写得好就要认真观察、细心体悟,时日既久,观察力、分析力、表达力都有了。但我不主张写日记,我的文字虽然每日都记,却不是“日记”,我是脑子里存了大量的人和事,心里藏了无数要说的话,另外每日处理那么多的班级与教学事物,自然有不少感想与计划急需形成文字,只是时间有限,每日只能写上1000多字,却不是搜肠刮肚地写什么劳什子不得不写的“日记”,孩子们年龄小,再加上老师不善于引导,虽然脑子里藏着一个精彩的大千世界却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倘若被逼着写什么“日记”,仅有的一点点兴趣也没了,所以我的学生一般是不写什么日记的。
    说到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精心修改,实在令我汗颜。我每次写作完之后从不看第一遍,自然就谈不上修改,如此一来错字连篇、前言不搭后语等现象自然就在所难免,还大言不惭地以重思考不重文采、时间宝贵来搪塞。王三阳老师第一次在校本教研网我的主题帖中跟帖就是向我提错别字太多的意见,当时虽然我假作虚心地接受了,其实随说随了,到现在也没有一点改进,实在很辜负朋友的美意,对读者也是极端地不负责任——虽然我从来都不重视博客和论坛的讨论交流功能,只是将之当作存放文章的仓库而已。
    写到这里,不能不对朱先生的观点做一总结:多背经典篇目,大声吟诵,向人民群众学习,勤奋练笔,注重修改。以上5方面道尽语言学习的全部奥妙,很值得我们细细揣摩。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