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装着学生
——读《教师博览》中《她为什么会拖堂》一文有感
近来无事,捧起《教师博览》静品书的味道,读到王栋生的《她为什么会拖堂》一文,感触颇多。
笔者是一个一向反对教师上课拖堂的老师,并一直努力影响更多的老师尊重学生,守时高效。因为他认为,学生课间只有10分钟,要上洗手间,还要做下节课的准备,时间是很紧张的,所以他认为下课铃响,教师要干脆利索地下课。作为一名青年老师,我非常赞同笔者的观点,虽说离开校园也已经十年有余了,但是求学时的辛酸经历仍仿佛就是昨日,每天的多数时间都是坐在硬硬的板凳上度过的,因为久坐不动,不少同学的屁股上都长满了疙瘩,又痒又痛,于是,下课铃声就成了大家每节课的企盼。从教十余年来,我也时常提醒自己注意课堂效率,尽量不要拖堂,给学生留下休息和游戏的时间。
正在我沾沾自喜的时候,笔者后面的文字让我陷入了沉思。笔者讲了他的一位朋友黄老师参加赛课展示的经历。黄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一把好手,市里推荐她去省里参加课堂教学大赛,她认真对待,精心准备,课上得十分顺利,学生也很愉快。但是临近下课的时候,意外情况出现了。她请一位学生概括课文内容,这个小男孩边想边组织语句,正说着,“赛场”提示下课的哨声响了。——根据大赛规则,拖堂则扣分;如果拖堂时间超过多少秒,加倍扣。这时候,黄老师并没有催促小男孩,反而安慰他:“不着急,请你把话说完。”比赛结束了,黄老师因为拖堂一分多钟被加倍扣分,所有的评委为之惋惜,觉得她没有必要坚持让学生概括课文,然而她却不这样想。“当时根本没有选择,就按我的习惯做了。如果要问我为什么会这样,也许我觉得那个小男生的这次发言比我的名次重要。”她若无其事地说。“按照习惯做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习惯呢?我默默地想着,用新课标的描述来解释,这可能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或者“关注学情”的理念吧,黄老师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学生,是因为她的心里装着学生,时间长了,就成了一种习惯,成了一种职业本能。这一次,我又想到了自己。
作为学校为数不多的青年教师,我也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区里以及市里的课堂教学大赛,为了有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获得好的比赛名次,在学校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指导下,每次赛前见学生的那节课,成了我决定我是否能获胜的一个关键时刻,在那紧张的四十分钟里,我要领着学生预习课文,要把比赛时的一些难点环节提前进行渗透,还要熟悉学生。所谓的熟悉学生,也是了解哪些学生发言积极,哪些学生擅长朗诵,哪些学生回答问题会非常准确,还有哪些学生学习困难,上课提问时要敬而远之……起初,我也会觉得这样做似乎不妥,比赛更像是彩排过后的精彩表演,学生成了我表演的配合者,但是当比赛可以一次次顺利完成,当获奖证书一张张涌来的时候,我已经把那样的彩排当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而我也被各种荣誉浇灌的有些飘飘然了。有时候在一些学校借班上课效果不满意时,我便常常怨声载道,什么学生朗读水平太低了、精神状态不佳了、听课习惯不好了等等等等,我把一切问题的责任都归咎到了学生身上。
去年,我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的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几经易稿,教案背得滚瓜烂熟,还课堂试讲了一遍又一遍,自认为准备的已经万无一失,可是比赛时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自然课堂效果并不是我所满意的。过后,我一遍遍地问自己: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哪里?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这一刻,我才豁然开朗,问题出在我的身上!原来,这次比赛规定统一执教第一课时,所以没有安排与学生见面的时间,而我还和以前一样,课前谈话只是流于形式,便直接进入了教学,学生没有在第一时间便被调动起来,再加上课堂上缺少对学生学情的一些关注,所以整节课学生表达的欲望缺失,课堂气氛有些沉闷。我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同样的预案,自己用不同的学生上课,学习效果总会时好时坏,因为我只关注了教案,关注了环节,忽视了学习的主体——学生。
作为教师,无论我们的课堂预设如何完美,我们的教学语言如何慷慨激昂,这些都只是教师个人的精彩。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在课堂上,我们只有心里装着学生,关注了学生学得怎么样,即以生为本,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才可能欣赏到孩子们精彩纷呈现的见解;只有心里装着学生,我们才能抓住学生思维的脉络,让学生的思维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碰撞出闪耀的火花;只有心里装着学生,我们才能实现自身平凡与伟大的完美蜕变!我想,以后,我也应该把那些小小的、可爱的、我认识的或不认识的孩子装在我心里的某个角落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