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具的“尴尬”
1995年,我首次参加孟州市优质课大赛。初出茅庐的我也渴望自己的语文课堂图文并茂,有声有色。记得当时乡村比较先进的教具莫过于幻灯和投影了。紧张的准备之后,我踌躇满志地登上大赛的讲台。于是,教具的“尴尬”不期而遇。
尴尬一:录音机不响了
印象特深,这节课讲的是《茂密的树林》。为了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树林里跳跃的生命,溪流间跃动的音符,枝头上飘摇的月光,我选择了配乐范读,带孩子入境。
开课就遇到了尴尬事件——录音机不响!精心设置的音乐伴奏无影无踪!陪我同行的老师着急地把磁带换到A仓,拿到B仓,评委老师也频频用目光扫过我最“冒火”的角落。索性,不再管它,边朗读边悄悄地示意我的同事,别摆弄了。渐渐地,孩子们和评委老师被我引入迷人的画卷,这件事情也被悄悄地“遗忘”了。
尴尬二:城里的孩子没见过榆钱
带着孩子徜徉在树林中,享受过硕果累累的秋,欣赏过如诗如画的冬,沐浴着怡人的春光,扑进了春的怀抱。“孩子们,春天来了,春姑娘给我们送来了一份珍贵的礼物。那就是榆钱,你们见过榆钱吗?”“没有!”异口同声。“哄——”听课的教师都不由自主地笑起来。我愣住了。
在兄弟学校讲过几次,由于都在农村,每次都顺利通过。压根没把这个问题当作问题来对待,幻灯片图画虽美,就是没有设计榆钱。天!他们怎么会没见过榆钱?(感觉到了手心的冷汗)。很快,也不知道从哪里冒出的勇气,我挥手在黑板画下榆钱的简笔画。津津有味地给孩子们讲榆钱的吃法,讲成熟后的榆钱怎么在天空飞舞,叫孩子们读课文想象树林里榆钱像天使一样快乐飘游的情景,让孩子们站起来展示自己最树林的赞美。
“哗——”热烈的掌声响起,这是老师和学生送给我的鼓励,看着他们真诚的笑脸,我悄悄地松了口气。
事后,评委薛老师说:“你的成功就在于课堂机智。课堂生成就是考验教师的应变能力。真怕你这个新手,非得按部就班等音乐响起,逼着孩子们说自己见过榆钱。教具是辅助的,不能起决定作用。”
是啊,教具是辅助工具。如今,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课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也各显其能,精美的课件和独具匠心的教学手段令人羡叹。但是,我时刻提醒自己做到以下几点:
1、教具要帖合实际,不能滥用。能手动板书就不用机器;能用言语悟出,就不用画面破坏意境;能用课本解决的,就不用图画处理。
2、教具的使用要遵从课本的意图,避免在课堂上随意出现,让“动画片”占领课堂的主阵地,喧宾夺主要不得。
3、凡用得着课件的,必须有的放矢。紧扣重点,适时放送。
让课堂远离“图像污染”、“音色污染”,让课堂回归原点,让教具为这个原点增光添色,是我的理想课堂追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