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期中语文考试试卷,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以教材为基本点,涵盖了小学六年级下册的主要知识点,是一份很有价值的语文试卷。
一、试题评价:
1、题量适中,注重能力的考查。
本次试卷由四大板块构成:基础知识33%,积累运用13﹪,课内外阅读28%,习作26%。其中阅读和习作占了总分的54%。试题着眼于基本要求,紧扣教材,没有难题、偏题,较好地体现了学生本册的语文学习情况。试卷对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都有所兼顾,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考查。本次试题能使程度稍差的学生看到自己的努力成果,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都能通过本次考试有所得。
2、“人文性”主题突出。
“人文性”是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性,试题既重视语文积累和运用的考查,也注重语言文字独特的人文价值导向,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和审美活动,理解并尊重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如课内阅读选择的是朱自清的《匆匆》,学生通过阅读本文并做相关习题,感受到了时间来去匆匆,稍纵即逝,体会到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惋惜,从而强化珍惜时间的意识。又如,课外阅读选择的是短文《最珍贵的废书》,学生通过阅读本文并做相关习题,深切地感悟到了母爱的伟大,以及儿子儿对母亲的爱。他们稚嫩的心会被这种人间的真爱深深打动并得到这种情感的熏染。另外,作文是《我的理想》,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进行构思,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3、试题紧扣教材
整份试卷除了课外阅读外,还有八个题,包括作文,其内容全部来自教材,只有第六题“按要求改写句子”中的5个句子不是原文中有的,但也与平时的训练紧密结合,除第四小题“改为第三人称转述”稍微有点难度之外,其它的题都不难。
二、存在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看拼音写字词、读音选择、形近字换偏旁都应该全部写对,学困生且不说,部分优等生、中等生也不能保证不失分。
2.阅读理解能力欠缺。表现在个别中等生上失分较多。学生不能认真走进原文里去,不会带着文后问题多读,表现出很浮躁的毛病。
3.选择题失分严重。有一道选择题:“《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议论文”,说法是正确的,但由于学生对议论文接触的较少,讲课时老师也没有过多讲述文体术语,只知道是一篇演讲稿,所以大部分学生认为是错的,这是做得最差的一题。
4.写作是一项大失分题。八个学生扣分在7分以上,表现在语言贫乏,言之无物。
5.书写不理想。从整体卷面看,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卷面不整齐、不干净,涂抹现象较多。也有的学生字本身写得不错,但由于做题时不熟练,判断不够准确,写了改,改了又写,在这上面也吃亏不少。还有的学生做前几道题时还能坚持写好,到后面就“原形毕露”了,特别是阅读和作文。
6.学困生面太大。虽然在本次考试中他们也进步不小,但相比其他班级来看,人数是很可观的。
三、改进方法:
1.夯实基础知识。学习语文,最起码是要把要求掌握的汉字学会,不仅要会读会写,还要要求他们写得好看。要常写多写,真正做到在最基础的知识上确保一分不失。
2.咬定读书不放松。首先要发挥好教材的作用,教材中的美文,不论是否要求背诵,都要学生背会,人人过关;其次要继续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要落实充足的时间,要明确指定读、背的篇目,并且要求读后写读书笔记或摘抄。
3.语文实践不间断。尤其落实好写的训练。坚持读写结合,加大训练的量,每周练笔不少于三次,重视作后评讲,提高写作质量。
4.加强书写训练。要求学生端端正正写字,写出端端正正的字。
5.转化后进生。用爱心、耐心、信心施教于后进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听课习惯、认真做作业习惯、思考习惯等),创造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争取每天进步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