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一中高一十班 杜怡澄
从小,我们便学过朱熹的言论,当时因为接触甚少,认为他一定是有道德的大学问家,然而,在之后了解了他的一些行事及言论之后,便对他再无好感,虽然他也曾经为中国的文化做出贡献,然而他也不是圣人。
首先,他提出的理学严重的损害了女性的感情。虽然男尊女卑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存在的,直到现在也无法避免这种情况,但朱熹的言论又过分强调了对女性的束缚。当时比较流行的学说便是程朱理学,所以更加束缚了女性的自由,使她们的地位更加低下,也因此在之后,明朝的李贽便提倡男女平等,反对程朱理学,且大加赞赏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一事,并不像那些酸腐文人那样对卓文君大加指责,似乎全错在卓文君“不守妇道”。而司马相如呢?之后便有了纳妾的意思,因此我也不好评判卓文君幸与不幸,但李贽的思想的确在思想界是一个大的突破。
其次,朱熹曾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先不说这一点有多么苛刻,但就朱熹本人来说就没做到这一点,他在儿子死后与儿媳私通,这又该作何解释?儿媳不守妇道?很好,又赖到了女性的身上。他本身都没做到这一点,又怎能那样严苛要求别人“灭人欲”呢?
当然,最严重的影响还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及束缚,这种控制大大削弱了中国人民的创新能力。在这一点上,明朝的八股文“功不可没”,只考查四书五经,严重禁锢人们的思想,人们无法对事物做出自己的判断,直到现在的应试教育也摆脱不了这一点。虽然目前比明朝时要好太多,但学生学习大多是为了考试,而并非内心真正爱学习,以致创新能力差,因课业负担过重导致平时无别的爱好,这的确是个严重的问题。
回到明朝,所谓理学已成为人们考取功名利禄的工具,人们的功利心太重,又谈何真正有思想,能创新呢?
清人戴震也曾对此抨击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打着仁义道德的幌子,立下的规矩却有失公允,没有道德。如对于妇女强调“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这未免太过偏激,但却又根深蒂固在老百姓的头脑中存在着,这也叫所谓的“理”吗?
朱熹对诗经的解释,其实我是不喜欢的,好端端的一首诗《关雎》本来多有意境,却非要生搬硬套上理法那一套,说是歌颂后妃美德之类的云云,让女子三从四德,这不得不使人思考他为何要如此贬低女性的地位,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真正的哲学家,因为在那个当官最大的年代,什么哲学都是浮云,各种哲学论调大都是政治家们统治人民的工具罢了。
朱熹对《氓》的解说是这样的,他说这里面的女子是个“淫妇”。如果说被抛弃的女人是淫妇的话,那么抛弃这个女人的那个男人又是什么?
王小波说过,宋朝科技不发展,经济不发达,天天就抓男女关系。有种东西叫“奸近杀”,男女关系本不过是世间最正常的关系,却被这些个满脑子封建古板教条的人们想歪。只能说,身正不怕影子斜,这些看见正常人就觉得是歪的人,恐怕自己才是歪的那个。
当然,理学中也有值得肯定的东西,不然它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总之我是不喜欢其中的所谓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种种教条,这显然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者的王权需要。明代那些官员也就整天“之乎者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真的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啊。这样,国家又如何发展?想我大唐盛世何等风光,那时的文人们又是如何的飞扬洒脱,到了明代,便鲜有个性之人出现了。——当然,明朝的皇帝都是很有个性的。
或许我的言论也多少有些偏激,但既然我是抱着批评的心态来写这篇文章的,就不多说其他什么了。
真理是永存于世间的,而不是某个人,或是某些人规定的。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如果没有后人对亚里士多德的推翻,又何来之后如此多的辉煌成就?
我一直如此坚信着。